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在融安农村,人们最为熟悉的传统旧民居建筑大致分为几种:石头房、青砖房、夯土房和泥砖房。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石头房坚固挺拔,坚强刚毅,充满力量之美,然而毕竟只是少数,在东起乡乐岗屯能找到它的踪迹;青砖房恢宏大气,整洁有序,往往都是充满大户气息,可到浮石镇力家屯去感受青砖墙的“拐弯抹角”;夯土房历经百年,竹草连筋的泥墙,裂而不倒,而龟裂的外表总让人觉得揪心。
泥砖定型的泥砖模
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泥砖房,或许因为我的老家就是泥砖房的缘故。依稀记得小时候陪着大人用黏土塞进四方的磨具中,用脚磨平表面,轻轻地拆除磨具,晾干后适当修整,一块块四方砖整齐地摞在一起待用。砌起来的房子墙厚又平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说,泥房冬暖夏凉的原因了吧。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泥砖房朴素古拙,质朴纯真,平凡人的住处,充满人间烟火气。想象一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炊烟袅袅,笼罩四野,一户户屋顶上的炊烟连成“天桥”奔向天地交际,听老人家说,那是灶王爷走过的路,带着人间美味到天庭复命去了,姑且信吧。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在六寮村山背屯,除了广场边两座群众主动无偿给屯里使用的泥砖房外,山脚处,静静地,还矗立着不少没落的身影。透过斑驳的小道望去,思绪万千,喜欢它泥砖房,不仅仅因为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那是自然的味道,更蕴含着浓浓的乡愁,那是家的味道。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山背的泥砖房,整体依山而建,水源在不远处的溶洞里,中间隔着大片农田和水沟,这样的生活集聚区,方便生产生活。目前仅保存不足20间,不少的房屋在这几年的土地增减挂项目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而且被外围的钢筋水泥房层层包围着,遮住它昔日繁华荣光,一切归于平静,只是默默地静守,守着一份份回忆和历史的沧桑。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外墙上的毛主席语录
山背的泥砖房,有的外墙铺一层白灰浆,已经掉落近半,依稀能辨认出的毛主席语录依旧在指导人们;有的勾缝整洁,棱角分明,四四方方,尽显大气;有的经历风雨洗礼,犹如面部黝黑的大叔,目光如炬,依然坚强坚守阵地。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山背的泥砖房,几乎都有小院,入门两侧是左右分开的小阁楼,阁楼二层往往连在一起,那是豢养牲畜和堆放干草的地方。院内一方天井,一方天地,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在这里也能感受得到。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也曾有大户人家、书香门第,据说这是一户国民党军官的旧宅,青砖砌成的圆拱形大门端庄大气,整块条石作为地基整齐庄重,正房两侧红漆杉木柱英姿挺拔,雕花门窗显现出主人家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有几间卫星房护其安好。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泥房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小道,据说以前都是石板路,早些年就已经被砂浆水泥覆盖,随着人们的离开,青苔逐步占据道路和墙角,新的生命世界在这里得以繁衍生息,沿着走着,感受村庄的宁静、想象着曾经的喧闹。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每一间都是家族的奋斗史,每一块砖都凝结着先辈的汗水,每一扇门背后都有喜怒哀乐的故事。房子,是中国人一生不变的情怀,精神寄托与家的象征。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屋檐
这两天带了两拨客人走了山背的老旧房区,一位是企业家,期望他有入驻意愿;一批是来自清华的学子,期盼在他们身上获取灵感。如今的山背,绿水青山环绕,百花怒放争艳,邻里和谐共处,好一幅其乐融融景象。已经有村民提议保护这些泥砖房,即将通过“融议心安”议事协商模式,商议保护方案,我很欣慰,也感到一丝压力,因为有些困难要和他们一起面对和克服。
六寮村山背屯的泥砖房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山背的泥砖房,就是山背人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群众浓浓的乡愁,期待某日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重现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