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麻通——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长安镇戴履祥糖果糕点店店主戴云甫所创,工艺是将大糯米浸泡15天,磨碎成粉末,把削皮的芋头加工成芋泥,煮然、粉、芋混合搓匀,制成麻通胚,而后加香料、糖、油、麦芽糖等,通过多道工序加工泡制而成,特点,色泽金黄,松、化、香、酥,入口无渣,外粘芝麻,内似蜂窝,故名“麻通”。清光绪年间,长安广仁安的“麻通”远近闻名。广州、柳州、梧州、榕江、丛江、黎平的饼商,都向该商号购进麻通坯为原料。198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商业系统、粮食系统和供销社系统的地方产品质量评比大会上,融安麻通被评为广西优质产品第一名。
蜜伐金桔——清光绪年间,长安镇凉果业有戴得祥,时兴、巨兴等7家生产金桔糖和金桔饼应市,畅销融江一带,原料选用融安特产优质鲜金桔、生盐、白砂糖、香精。用盐水泡金桔30天以上,浸泡漂除桔油、灭菌防腐、刺皮破口、煮沸消毒,再用清水浸漂,滤干水即成桔胚,每隔3——4天换一次浓糖浆,每次换糖浆都要增加糖浆的浓度,经4次以上糖浆浸泡,直到泡到果质松软透明为标准。加香精拌匀,再蒸气高温消毒、烘干排出水分,色泽金黄、透明、松软、清甜可口、食之不腻,回味芬芳的长安蜜钱金桔即成。1985年被评为自治区优质地方风味产品。1986年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畅销国内10余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产品曾供不应求。
长安滤粉一过去,长安曾流传一个故事,清乾隆年间,长安近郊大巷乡村一带,水利不兴,常闹早灾,农民每年都有春、秋祭社祈雨的习惯,地方传说:“杜王不吃融江水”。每逢社日都下雨,但有一年无雨,田、园干旱,农民为了析雨灌田,就以木滤飘祈敬社王,取滤浆入锅时,浆从滤眼流出的形象。似连绵不断的降雨的吉兆。无巧不成书,这年以滤粉祈雨后,连日倾盆大雨。灌溉了久早的农田,当年五谷丰登,滤粉便成了长安农民吉祥之食品。从此,不但每年的社日,家家做滤粉祭社,而逢年过节都做滤粉欢度佳节,亲友莅临。也以滤粉招待,形成了本县民间传统风味佳品。滤粉的原料为油粘米、猪肉、猪骨头、熟油、生盐、酱油、冰糖、桂林豆腐乳、味精、葱花、长安小洲头菜、芝麻等制成。经过磨浆,浆过滤进锅,成粉条,粉条煮熟后即成嫩滑、香甜、爽脆、味鲜的风味食品。清光绪十六年,长安人赖永和在长安开滤粉店,次年又有傅德昌开设滤粉店。以后逐年发展,形成著名长安风味小食。
滑滑粉-远近闻名的“陈伯和滑滑粉”,是长安镇陈伯和的爱人曾汉妹所创制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曾汉妹经营水蒸粉维持生活。店开在长安中学附近。一天,该校女学生曾翠蝉邀4个同学,买猪瘦肉、猪肝等到该店,叫把佐料放入盛有生米浆的锡盆内蒸熟进餐,大家食后都说美味好吃。回校后互相传扬,第二天中午,学生们蜂拥而至,同样委托加工这种粉,应接不暇。曾汉妹看到这种粉经济卫生、味鲜,不但学生们喜爱,老人、小孩更喜欢吃,从此不再做蒸粉出售,专门经营这种粉。后多家饮食店均经营,逐步形成了粉质幼嫩脆滑的风味,因此,就命名为“滑滑粉”。原料为白大米、瘦猪肉、猪上杂、熟油、猪骨头、冰糖、酱油、味精、豆粉、葱花、头菜、油炸花生等制成。
网油烧灵——长安网油烧炙是长安久负盛名的传统佳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长安民间流传着唐代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目连的母亲死后,魂魄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祖为他讲演孟兰盆经,叫他在农历七月十四日中元节作孟兰盆以救其母。长安民间每逢中元节,都用猪肉油包猪肝炙香,名曰“烧炙”。用来祭祖或驱鬼,取烧炙时出白烟似食物入口化烈火形象。久而久之,长安民间流传一句俗语“鬼吃烧炙人做出”,就由此而来。烧炙原料为猪网油、猪肝、猪瘦肉、白糖、姜酒、熟盐、酱油、豆粉、葱白、五香粉等。做成的生绕炙,用文火慢慢炙香至熟而成,烧炙香味扑鼻,令人馋诞欲滴。造型美观,入口香脆可口,色香味俱全。是长安办庭席中的美味,酒友的佳肴在,粉店用作配放粉面小吃,其风味独特。
芙蓉酥——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桂林皇城御厨廖武因追寻昔日青梅竹马恋人阿莲到来长安。阿莲因家贫而被卖人长安花捐公司(娃院)当了一名卖艺不卖身的歌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