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潭头乡不断创新村级议事协商工作机制,擦亮“融议心安”村级议事协商品牌,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该乡通过“潭谈村事”议事协商机制,规范“议实事、做实事、见实效”的基本流程,以“三个小切口”践行“融议心安”模式,有效提高群众凝聚力、参与度、获得感和认同感,持续推动乡村善治。
给“吵闹的”打开“口子”,谈好“促和事”
潭头乡以“有事好商量”打开突破口,带动群众“解纷促和”,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潭头乡按照议事协商机制谈好做好“促和”。由村党支部和屯组党员摸底“症结”所在,召开党支部(小组)会议会商达成共识;召集屯(组)能人和代表协商了解群众意向,找准“关键人”和“关键事”;围绕“关键人”“关键事”商定破解方案,做好“定点突破”;召集屯(组)全体会议,提出会议主题,回应全屯村民诉求,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力量(党员充实到理事会、监事会),导入“项目建设”“民俗活动”等实在举措,推动“破冰”。
潭头乡岭背村北山屯矛盾多发,长期处于失管状态,成为乡镇管理的痛点和难点。为此,潭头乡将该屯列入基层治理“薄弱屯”,通过“融议心安”梳理出“缺乏牵头人”“账目不清”“公共设施缺乏”等症结,抽调乡干部厘清屯内历史账目,以北山屯柳北游击队根据地红色资源申报革命老区项目等为例,及时公开屯集体资金账目,改选新屯委,让全屯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以团结凝聚打开“突破口”。
帮“光脚的”穿上“鞋子”,谈好“发展事”
基层治理,民生为本。潭头乡坚持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以村屯为议事协商基本单元,立足村情、屯情实际,因势利导,将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农民增收等作为村级议事协商的重点内容,通过“产治融合”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产业兴则乡村兴。潭头乡立足村屯传统优势,组织群众围绕“能种什么”“种什么好”“怎么种好”,商议确定“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让农业龙头企业的“订单农业”进行产销兜底,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导群众议定“良种良法”、土地流转、适当规模经营等举措,实现“政府要我做”向“我自己要做”的转变。
如何让水稻产生高附加值是潭头乡干部群众思考的工作重点。潭头村西桂屯通过开展村民议事协商,确定了优质稻“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成核心示范区200亩、辐射带动区5000亩的优质稻示范基地,注册运营“潭粮记”品牌,促进“育、种、收、售”各环节降本增效,优质稻平均收益增加0.15元/斤,商品米平均收益增加0.5元/斤,“潭粮记”大米收益增加1元/斤。
产业赋能,品牌助农。通过打造“潭粮记”品牌,潭头乡优质稻米卖出了好价钱,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让“旁观的”撸起“袖子”,谈好“自治事”
潭头乡坚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中关键环节“微议事”,以制度规范强化屯(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通过“潭谈村事”平台,探索将群众自治事项回归群众主体,推动基层治理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治转变,由“干部干,群众看”向“撸起袖子大家一起干”转变。
“红白事”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农民的负担,甚至影响乡村振兴工作。为此,潭头乡把“红白事”作为重要议事内容,由村民商议制定符合本村实情的村规民约,制定统一礼金标准,形成制度管群众、群众管群众的自治局面。
制度管人、制度管事。通过“融议心安”村级议事协商,潭头乡11个村72个自然屯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其中,东相村和龙城村将“十无”要求(无命案、无黑恶、无盗抢、无诈骗、无涉毒、无传销、无邪教、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无非正常上访、无群体性事件)等融入群众日常规范中。2023年,融安县148个村(社区)中7个获评全区平安村(社区)示范点,东相村和龙城村榜上有名。
本报通讯员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