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位于山背屯对面的一个寨子。一年多前陪一位女士走访余家,因为环境好、生活好,在与群众愉快聊天时,还在探讨用本地土拐话“好”字的发音,本地音“HUO”,而融水的音“FU”。
余家屯村民自建的儒家广场
几日前再访余家,村民自筹建设休闲广场,树一巨石,刻字曰“儒家广场”,大感意外,与“儒”如何沾边。经询问,一则先祖从湖南逃难而来,为避仇家,落脚改余家;二则土拐话“余”同“儒”音。先祖确有儒生,却因年久,考证困难,不过本村仍有县文化馆退休的吴老师在整理。
在余家屯聚议亭开展“心安夜话”活动
我试着从村里的历史遗迹中找出一点儒家文化的蛛丝马迹。为数不多的十几间旧宅,大多数保留了大门,青砖砌成、外八打开、门楣刻有“乾坤”卦象的木柱向外伸展、地下有的是三四级石阶,有的是大石台,这些石阶石台多已被踩得十分光滑。干净狭长的巷道在青砖墙、土砖墙的夹缝穿过,在巷头看巷尾的光,曲径通幽可形容它的美。青砖墙上还能依稀看见“建设人民公社,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字样,还有人们用山脚的石头堆砌成菜园的围墙,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早已斑驳陆离,参差不齐的石缝中、青砖砌面的勾缝里、砖面上都覆盖着碧绿的青苔,如果雨后再观赏,必定是郁郁葱葱、松软茸茸,可爱至极。儒家文化的根,可能不在这,但一定是有茂盛的枝叶在这里绽放过。
余家屯村貌
余家屯“石在久安”石刻
广场周边有人们的石刻作品,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漂亮的木亭门口两侧,有退休教师书写的对联,文字苍劲有力,内容正能量满满,驻村工作队员的木刻水平是越来越高了。东侧有从山脚溶洞中汩汩流出的清泉,平添了几分灵气和神秘色彩,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泉水边上那颗“包容树”,其根为水杨柳,两米高处分两侧,一侧水杨柳,一侧则是从杨柳的躯干内伸出的小叶榕,两树一般大小,恰是孪生双胞胎,大自然的神奇让你触不及防,击破你的认知。我想称它为“包容树”,能在此产生奇迹,因为这里有孕育它的土壤,就像村民们所说的那样,我们团结友爱,我们齐心协力,我们相互包容,所以我们才有一起建宝塔、一起建广场、一起搭木亭、一起办活动的统一思想和能力......
余家屯村民自筹自建儒家广场施工现场
余家屯儒家宝塔
我们推动“融议心安”基层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核心要义是通过组织群众,激发群众的自治意识,让集体意识不断融入广大群众的意识海中,从而扭转个人钻牛角尖思维,和谐包容理解就如约而至。余家一年来诸多的变化,实在担当得起。
余家你好!
余家屯开展“融议心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