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6—2015)
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6—2015)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5
第一节 地质灾害现状……………………………………………………5
第二节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6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7
第一节 指导思想…………………………………………………………7
第二节 防治规划原则…………………………………………………7
第三节 防治规划目标……………………………………………………7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9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9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10
第三节 防治分区评价……………………………………………………11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方案……………………………………………15
第一节 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15
第二节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16
第三节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报制度…………………………………19
第四节 需工程治理的项目方案…………………………………………22
第五节 需生物防治的项目方案…………………………………………24
第六节 宜避让的项目方案………………………………………………25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26
第一节 近期防治(2006~2010年)……………………………………26
第二节 远期防治(2011~2015)………………………………………26
第七章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2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措施……………………………………………………28
第二节 资金保证措施……………………………………………………28
第三节 技术性措施………………………………………………………29
第八章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31
第九章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3
第十章 地质灾害防治的预期效果…………………………………………35
附件:
1、《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说明………………………………36
2、关于《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年)专家评审意见37
附图:
1、融安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2、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图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编写目的、任务和依据
融安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加之近几年来我县加强了城镇基础建设,交通、水电等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人为工程活动,诱发和加剧了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我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因此,科学地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方针政策,适应我县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需要,为城镇建设提供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决策依据,依据国务院令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3]6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3~2015)、《融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融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为依据,编制《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等。
本规划是指导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文件。在融安县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勘查、治理及管理等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规划适用范围、期限和基准年
规划适用范围:全县12个乡镇,面积2905km2。
规划期限:2006~2015年。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15年。基准年2005年。
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东经109°13′~ 109°47′,北纬24°46′~ 25°34′之间。东连临桂、永福县,南接鹿寨、柳城县,西接融水苗族自治县,北邻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总面积2905km2。下辖6镇6个乡,即长安、浮石、大良、泗顶、大将、板榄6个镇和雅瑶、大坡、桥板、沙子、东起、潭头6个乡,147个行政村,1443个自然屯,县城所在地为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长安镇。全县2005年末总人口32.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68万人, 占总人口的81.3% ;有壮、苗等少数民族10.3万人,占总人口的31.4%,融安县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
融安县内交通网较密集,交通便利。枝柳铁路县境内全长38.5km, 呈南北向经过浮石镇、长安镇。209国道(二级)纵贯南北,县境内全长75km;省道306(三级)横贯东西,县境内全长51km。全县12个乡镇都通四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柏油路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基本上村村通公路。
融安县地处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带,地势大致为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县境内山峰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最高峰广福顶海拔1457.8m。南部为侵蚀溶蚀地貌(岩溶区),分布面积占全县的32.8 % ;中部及北部为构造侵蚀中山、低山地貌(碎屑岩区),分布面积占全县的64.7 % ;河谷阶地仅占2.5 % 。融安县共有河流48条,其中干流1条(即融江),支流47条,均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支流。融安县有中型水库(库容大于1000万m3)2座,小(一)型水库(库容大于100万m3)4座。
融安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1℃,年平均降雨量为1941mm(1971 ~ 2003年),降雨多集中在3 ~ 8月(丰水期),占全年降雨量的77.8 % ,旱季为11月至翌年2月。融安县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11.6mm。
(一)“十五”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工业总产值。2005年完成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5%。
—农业总产值。2005年完成8.19亿元,比上年增长9.5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完成6.10亿元,比上年增长74.2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18.72亿元,完成计划的156%。
—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计划的120.90%,年平均增长14.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完成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1%。“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计划的109.23%,年平均增长1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完成8550元,比上年增长17.91%。完成“十五”计划的122.14%,年平均增长8.4%。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2310元,比上年增长13.6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4%。
几十年来,众多的矿产勘查单位在融安县境内进行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发现了钨、锡、铅、锌、铜、银、锑、金、金刚石、砷、镉、铁、硫铁矿、磷、煤、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辉绿岩、粘土、页岩、河砂等23种矿种,其中以铁、铅、锌、硫铁矿、重晶石、石灰岩、粘土、页岩、河砂等为主要矿种。共发现矿区(点)53处,小型矿区29处,矿点19处。其中泗顶铅锌矿泗顶矿区为大型铅锌矿区,古丹矿区为中型铅锌矿区,勘查程度均达到勘探;麻江锡金属矿区为小型锡多金属矿区,勘查程度为普查;泗顶思美、大良都月的赤铁矿做过预查,泗顶吉照一带的褐铁矿做过普查,桥板古板的赤铁矿做过详查;桥板下良磷矿点仅做过预查;金矿点仅为预查;桥板多娄弄硫铁矿区、大良-沙子的古当硫铁矿区勘查程度为详查;泗顶黑石山重晶石矿区勘程度为详查,大巷红茶口重晶石矿区勘查程度为普查;大良龙山白云岩矿区、大理石矿区勘查程度为普查;全县的石灰岩、页岩、河砂勘查程度均为预查
至2005年底止,已有18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其中铁矿1032万吨,重晶石995万吨,铅金属4万吨,锌金属19万吨。
(二)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融安县“十一五”规划,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30亿元(当年价),比2005年的16.86亿元翻近一倍,年递增1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以8829元,比2005年末的5138元增加3691元(当年价),年递增11.4%。
据 “十一五”规划,融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产业发展重点是:
(一)战略定位
1.战略目标定位:具有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湘黔桂三省毗邻地区)区域性次中心城市
2.基本功能定位
—大柳州经济圈次中心城市
—广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加工重要基地(以金桔产业为主)
—湘黔桂三省毗邻区商贸物流中心
(二)主要目标
——经济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融安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2.2%,到2010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以上;2006年到2020年,融安要保持年均11.4%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以上,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增加比例调整为30∶35∶35,工业增加值达9亿元,工业化水平达到30%。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亿元,年均增长10%。
(三)产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金利润率、劳动就业率“三率”为重点,不断扩大融安经济总量,促进融安经济发展。
1、以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
2、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集中,加快工业化进程。
3、以提高劳动就业率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地质灾害现状
近年来,融安县地质灾害多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县内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危岩和地面塌陷四类,其中崩塌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岩质崩塌又可分为碎屑岩区岩质崩塌和岩溶山区岩崩),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2005年7月~11月,融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联合调查小组对全县12个乡镇147个行政村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点153处,其中滑坡9处、崩塌108处〔土质崩塌59处、碎屑岩区岩质崩塌(以下称“岩质崩塌”)24处、岩溶山区岩质崩塌(以下称“岩崩”)25处〕、危岩31处、地面塌陷5处(岩溶塌陷3处、采空塌陷2处),见表1-1。滑坡、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及北部的碎屑岩山区,岩崩、危岩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岩溶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区。融安县12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分布,本次调查的153处地质灾害点中,长安镇灾点分布最多,共发现37处;浮石镇20处,泗顶镇17处,板榄镇15处,大坡乡14处,雅瑶乡12处,大良镇、桥板乡各9处,沙子乡8处,大将镇、东起乡各5处,潭头乡仅2处。
县内地质灾害按诱发因素可分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与自然诱发地质灾害两种。由降雨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点有64处,占总灾点数的41.8 % ;由于人工切坡、矿山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并在降雨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质灾害点共有89处,占总灾点数的58.2 % ,属于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县内地质灾害按不同诱发因素统计结果见表1-1。
调查发现,这153处地质灾害点中,除3处地面塌陷规模为中型外,其余150处规模均为小型。滑坡体积700~80000m3,土质崩塌体积30~55000m3,岩质崩塌体积20~10000m3,岩崩体积0.5~1500m3,危岩体积6~1688m3,地面塌陷(每处发育1~200个塌坑不等)变形面积40~900000m2。
融安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严重,截至2005年11月,本次调查发现的153处地质灾害点中,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有123处,共造成15人死亡、
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16.3万元。
融安县地质灾害分类统计表表1-1
灾 点类型 (处) 诱发因素 | 滑坡 | 崩 塌 | 危岩 | 地面塌陷 | 合计 | 所占比例(%) | ||||
土质崩塌 | 岩质崩塌 | 岩崩 | 岩溶塌陷 | 采空 塌陷 | ||||||
自然因素 | 3 | 7 | 24 | 28 | 2 | 64 | 41.8 | |||
人为因素 | 人工切坡 | 6 | 52 | 24 | 82 | 53.6 | ||||
矿山开采 | 1 | 3 | 1 | 2 | 7 | 4.6 | ||||
合 计 | 9 | 59 | 24 | 25 | 31 | 3 | 2 | 153 | 100 | |
所占比例(%) | 5.9 | 38.5 | 15.7 | 16.3 | 20.3 | 2.0 | 1.3 | 100 |
第二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本次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融安县地质灾害较发育。县域内降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有利于地质灾害发生,因而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人工采石、住房建设、交通建设、矿山开采和水利建设等)影响下就发生了较多的地质灾害。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规划,融安县城长安镇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20万人口以上的桂西北区域次中心商埠城市。今后,随着融安县公路、水利、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将更加强烈,县境中部及北部的碎屑岩山区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南部的岩溶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区易发生岩崩、危岩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据融安县交通局规划资料,近年内长安—板榄公路将进行改扩建,拟建雅瑶乡—永福县古寿镇公路, 届时将不可避免要进行切坡,若不加以防范,易引发公路边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本次调查发现的153处地质灾害点中,仍存在灾害隐患的有146处,其中威胁到居民点和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5处,占隐患点总数的71.9% ;威胁公路或耕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占28.1 %。14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4165人,威胁财产1691.8万元。现编制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请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对以上隐患点进行分期分批防治,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融安县“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防灾减灾为宗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融安县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在全面、系统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特征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拟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治布局和整治措施,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发展与生存、开发与利用等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防治规划原则
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坚持下列五项原则:
(一)预防为主,避让与整治相结合,强化预防性管理措施。
(二)全面规划,把握重点,兼顾一般。
(三)根据经济条件,结合灾害类型、危害程度等因素,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按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地分步骤实施工程治理。
(四)因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政府组织进行防治,受益者合理分担;对于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
(五)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采取专业队伍与当地群众相结合,技术措施与行政措施并举。
第三节防治规划目标
根据融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结合全县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采取总体防治与分期实施防治管理措施。
一、防治总体目标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提高人类工程活动合理化水平,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当地政府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从过去被动应急的、分散的状况,向主动地、有组织、专门化的状况转变。
3、建立起以群测群防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规范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全面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分期防治目标
各灾点防治分期的确定,主要依据融安县的实际情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灾点的危险性分析确定。一般情况下是先防治重点防治点,再防治次重点防治点,一般防治点后防治。后期防治点在特殊条件特殊环境中(如连续数天的降大暴雨或滑坡变形迹象明显加剧),可视当时情况作出应急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及时撤离人员或提前搬迁。地质灾害的防治分期拟定为近、远二个防治期,每期防治时间段与地方“五年规划”相吻合,近期防治时间为2006—2010年,远期防治为2011—2015年。
近期(2006—2010年)防治目标:初步建立完善的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报体系,组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近两年内(2006—2007年)首先要完成11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RA-0015、RA-0022、RA-0031、RA-0039、RA-0045、RA-0051、RA-0052、RA-0059、RA-0080、RA-0087、RA-0115)的防治;5年内(2006—2010年)共完成49处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重大、危险性中等~大的隐患点的防治,同时对全县共105处位于居民点和学校附近的隐患点落实专人监测,对近期新的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防治;规范各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活动,使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日益增多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远期(2011年—2015年)防治目标: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和监测预报体系。严格规范各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活动,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9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防治。各阶段需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见表2-1。
三、分期防治任务
1、将各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中,并付诸实施;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力争专项资金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依据防治规划和管理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防治工作。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大依法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
融安县地质灾害分期防治目标一览表表2-1
防治分期 | 防治灾点(野外编号) | 受威 胁人 数(人) | 威胁 财产 (万元) | 防治措施 | |
居民点 | 公路沿线、水利设施及耕地 | ||||
近期防治(2006~2010年) | 1、15、17、18、19、21、22、23、24、27、28、31、32、35、39、40、41、43、44、45、47、51、52、54、56、58、59、61、67、68、71、73、74、80、81、87、96、98、105、114、130、148、151、152、153 共45处 | 57、75、76、77 共4处 | 3059 | 1221.1 | 监测预警:45处 搬迁避让:11处共 97户429人 避让:3处 工程治理:35处 |
远期防治(2011~2015年) | 7、8、10、11、13、14、16、20、25、29、30、36、37、42、46、49、55、60、62、63、64、66、69、72、78、79、88、89、90、93、94、95、99~104、106~113、115、117~123、124、125、126、129、144、145 共60处 | 2~6、9、12、26、33、53、70、82、83、85、86、91、92、97、116、127、131~143、146、147、149、150 共37处 | 1106 | 470.7 | 监测预警:60处 搬迁避让: 5处共 10户53人 工程治理:92处 生物措施:18处 |
合计 | 105 | 41 | 4165 | 1691.8 |
注:表中野外编号“1”为“RA-0001” 的缩写,“15” 为“RA-0015”的缩写,其余同。
3、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使之能适应、胜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4、通过近期、远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规划在2015年前对县内14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防治措施,基本消除其对416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预测可减少经济损失 1691.8 万元。
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基于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的各种影响因素,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测区划出1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划出4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和1个不发育区。1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带)合计面积1544.6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3.41%,位于县境北部碎屑岩区、西部融江两岸的河岸、南部岩溶区;4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合计面积589.97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40%;6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合计面积402.17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91%;1个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合计面积355.41k 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29%。各地质灾害易发区平面分布见附图1,各分区基本情况详见表3-1。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
一、分区原则与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划分本着为政府职能部门确定宏观决策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基础依据资料、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依据县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结合融安县经济建设现状与经济发展规划,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具体划定方法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内,将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的地段,或是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重要矿产开发区等划为重点防治区(A);将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无建设重要工程设施的规划,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的地段划为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把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段,以及主要交通线两侧等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B)。其余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划为一般防治区(C)。
二、分区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与方法,在县域内划分出1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4个次重点防治区及6个一般防治区。各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平面分布情况见附图2。
三、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分级
根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得出各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危险性等因素,将146处隐患点分为重点防治点、次重点防治点和一般防治点三个防治等级,其划分原则见表3-2。此外,对一些稳定性差,近期可能成灾的,危害程度较大(威胁人口30~100人)的隐患点也列为重点防治点;威胁交通要道以及威胁居民点人数少于10人的隐患点也列为次重点防治点。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等级划分结果:重点防治点23处、次重点防治点83处、一般防治点40处(见表3-3)。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等级划分原则表表3-2
防治等级 | 稳定性 | 危害程度 | 危险性 |
重点防治 | 差或较差 | 重大 | 大 |
次重点防治 | 差或较差 | 较大 | 小 |
一般防治 | 差或较差 | 小 | 小 |
第三节防治分区评价
一、重点防治区(A)
重点防治区分布全县,其中主要为县境内的中、北部低山分布区及209国道沿线和泗顶镇一带,合计面积1537.6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34%。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为高易发,已发现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点共131处,占全县总灾害点数的85.6%,大部为县境北部寒武软弱的中—薄层状泥岩、页岩夹砂岩,该地区主要分布以碎屑岩为主的老地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石风化破碎严重;坡度陡,局部残坡积层厚度大,结构松散,自然地质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影响较多。由于山多平地少,居民多为切坡建房,屋后坡陡几乎笔直,又多为60~70年代所建,经过几十年的风化侵蚀,已处于地质灾害易发期。特别是近年来新修的村、屯公路,一到汛期,雨水集中极易引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少部为石灰岩分布区,石灰岩山受融安至三江大断层的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产状往西陡倾,极易发生岩体局部崩塌地面塌陷。该区域潜在威胁人数3606人,潜在威胁财产1525.7万元,危险性有的有8处,危险性中等的有37处,危险性小的有78处,不危险的有7处。
融安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特征表 表3-1
易发程度分级 | 分区名称 | 分区 代号 | 面积 (km2) | 地质灾害类型 | 危害程度分级 | 直接经 济损失 (万元) | 威胁 人口 (人) | 威胁财产 (万元) | ||||||
滑坡 (处) | 土质崩塌 (处) | 岩质崩塌及岩崩(处) | 危岩体 (处) | 地面塌陷(处) | 重大 | 较大 | 一般 | |||||||
高易 发区 | 板榄、雅瑶、大将、大坡和长安、浮石的部分地区及泗顶镇附近。 | A | 1544.68 | 9 | 57 | 34 | 24 | 3 | 18 | 70 | 29 | 334 | 3606 | 1525.7 |
中 易 发 区 | 泗安、东岭一带中山区 | B1 | 57.29 | 1 | 5 | 11 | 7 | 2 | 2 | 11 | 10 | 55 | 559 | 166.1 |
板榄林场一带低山区 | B2 | 39.58 | ||||||||||||
雅瑶乡的东边与永福交界一带 | B3 | 54.59 | ||||||||||||
泗顶、沙子、桥板岩溶分布区 | B4 | 438.51 | ||||||||||||
低 易 发 区 | 东岭、麻江与三江、龙胜、临桂交界 | C1 | 77.24 | 27.3 | ||||||||||
蒙村、拉谢与三江交界山区 | C2 | 21.50 | ||||||||||||
长安西山一带 | C3 | 33.70 | ||||||||||||
泗顶寿局、马田一带山区 | C4 | 73.18 | ||||||||||||
东起、沙子交界之四盘岭一带 | C5 | 82.33 | ||||||||||||
桥板乡的阳山、江边、古板一带 | C6 | 114.22 | ||||||||||||
不 发 育 区 | 南部大良镇、潭头乡低山丘陵、平原区 | D | 355.41 | |||||||||||
合计 | 2892.23 | 10 | 62 | 45 | 31 | 5 | 10 | 44 | 92 | 416.3 | 4165 | 1691.8 |
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说明表表3-3
防治 分区 | 位置 | 面积 | 灾 害 点 | 潜在威胁 | 危险性 | 防治要求 | |||||||||||
(km2) | % | 人数(人) | 财产(万元) | 大(处) | 中(处) | 小(处) | 不危险(处) | 重点防治灾害点 | 次重点防治灾害点 | 一般防治灾害点 | |||||||
区 | 分区 | 野外编号 | 防治措施 | 野外编号 | 防治措施 | 野外编号 | 防治措施 | ||||||||||
重点防治区( A) | A1 | 分布全县,其中主要为县城的中、北部低山分布区和209国道沿线及泗顶一带。 | 1537.62 | 54.34 | 滑坡9处,土质崩塌59处,岩质崩塌36处,危岩24处,地面塌陷3处 | 3606 | 1525.7 | 8 | 37 | 78 | 7 | 51、18、27 31、32、21 22、45、47 39、59、15 23、151、152 153、28、58 | 工程治理 15处 搬迁避让 3处 | 1516~153、10、11、13、14、60~64、66、67、77 1、15、18、24、87、71、 116~126、129、130、7、 8、17、19、20、25、26、 29、30、40~44、46、81、 88、89、90、93、95、96、98~101、104~113 | 搬迁避让5处,工程治理65处 | 127、131~143 2~6、9、82、83、85、86、91、92、94、97、102、103、146、147 | 工程治理29 处 |
次重点防治区( B) | B1 | 北部的泗安村、东岭村一带 | 59.80 | 28.28 | 土质崩塌3处,岩质崩塌9处,危岩7处,滑坡1处,塌陷2处 | 559 | 166.1 | 2 | 7 | 14 | 3 | 80、52 | 治理2处 | 35、36、54、56、74、75、57、77、73、148、68 | 工程治理 11处 | 16、37、55、33、49、69、149、38、78、79、72、53、54 | 工程治理 10处 |
B2 | 板榄林场一带 | 38.90 | |||||||||||||||
B3 | 雅瑶的东边与永福交界一带山区 | 68.80 | |||||||||||||||
B4 | 为南部石灰岩分布区 | 695.27 | |||||||||||||||
一般防治区(C),共6个分区,分布于其它地区。 | 491.84 | 17.38 | , | ||||||||||||||
合计 | 2892.23 | 100 | 153处 | 4165 | 1691.8 | 10 | 44 | 92 | 7 | 20处 | 81处 | 40处 |
二、次重点防治区(B)
共划分4个分区,合计面积862.7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28%。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为中易发。已发现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点共26处,占全县总灾害点数的14.4%。潜在威胁人数559人,潜在威胁财产166.1万元,危险性较大的有2处,危险性中等的有7处,危险性小的有14处,不危险3处。
1、板榄镇泗安村—东岭村次重点防治区(B1)
位于板榄镇泗安村—东岭村北部一带,面积59.80km2,为寒武系中—薄层状软弱的泥岩、页岩夹砂岩岩组,地貌主要为低山。该区包括板榄镇泗安村、隆纳村和东岭村的一部分,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本次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
2、板榄镇林场一带次重点防治区(B2)
位于板榄镇板榄社区以西、大将镇太江以北、板榄镇官昔以东,面积38.90km2,为寒武系中—薄层状软弱的泥岩、页岩夹砂岩,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该区最高峰都落山,海拔为583.4米,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本次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
3、雅瑶的东边与永福县交界一带山区次重点防治区(B3)
位于雅瑶乡的福田村和苏田村以东与永福县交界一带,面积68.80km2,为寒武系中—薄层状软弱的泥岩、页岩夹砂岩。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局部峰丛洼地。,滑坡、崩塌灾害中易发,本次调查未发现地质灾害。
4、南部石灰岩分布区次重点防治区(B4)
位于县境南部石灰岩地区,面积695.27km2,为泥盆系中厚层~块状坚硬~较坚硬的中等~强岩溶化纯碳酸盐岩,地貌主要为峰林谷地。该区包括潭头乡、大良镇、浮石镇、东起乡、泗顶镇的一部分、沙子乡和桥板乡的全部,人口较密集;交通干线有306省道。区内岩崩灾害中易发。本次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28处,其危险性中等,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3万元,威胁人数559人,威胁财产166.1万元,规划次重点防治。
三、一般防治区(C)
共划分6个分区,合计面积491.8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38%,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为不发育区,人口稀少,无重要基础设施,亦无建设重要工程设施的规划,稳定性好。今后随着地质环境的改变,该区可能会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方案
第一节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融安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工程治理方法,分轻重缓急,逐步治理一些目前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逐步改善地质环境条件。在时间分布上,把每年的汛期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在空间布局上,把重点建设工程所在地区、城市规划用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等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作为重点;在工作安排上,加强监测预报、扩大科普宣传和改进规划指导作为重点;在管理环节上,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和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以及落实治理责任作为重点。主要任务如下:
(一)加强基础调查工作,查明全县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并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集中力量搞好每年汛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对主要灾害隐患点,汛期前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期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及时赶赴现场,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并制定好灾害发生时群众的撤离路线。把汛期值班、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落实到县、乡镇、村,加强汛期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限期解决。
(三)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进行地质灾害的重点监测评价和有效防治。拟采取在重点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工程的办法,推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四)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在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
(五)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广泛应用地学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尽快改变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除了采用传统的群测群防的方法外,尤其要紧随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广泛应用,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六)加强县、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做到县有地质环境管理科,乡镇有地质环境管理员,确保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能全面到位。
(七)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防治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治理地质灾害新机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八)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预防基金,同时加大自筹资金力度。
(九)严禁在未经勘察、评价和工程处理的情况下,在交通主干线和重要建筑设施附近开挖高陡边坡。
(十)加快生态建设和相关投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十一)合理规范建设用地行为,建设用地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节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
根据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原则,建立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是一个便于推广、成效明显的方法。根据融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分布规律,对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提出如下方案:
一、建设原则
1、应对还没有进行治理或搬迁的所有隐患点都应进行监测,建立监测点。
2、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法的确定应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确定。
3、监测人员的设定,应体现“谁受灾,谁监测”的原则。
4、监测、预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发动各级政府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网络体系,才能达到预警、防灾的功能。
二、建设方案
在融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体系,其体系由群测群防管理子体系和群测群防技术支持子体系组成,见图4-1。该子体系主要由县、乡镇、村(含各监测点监测员)三层构成,见图4-2。
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
群测群防组织管理子体系 |
群测群防技术支持子体系 |
图4-1 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总图
图4-2群测群防组织管理子体系
1、按上述组织管理子体系框图,组建融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指挥中心,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县国土资源局统一管理。第一级由县常务副县长任总指挥长,县国土局局长、县民政局局长任常务副总指挥长,成员包括融安县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气象、民政、经贸、财政、公安、通讯等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的领导,县国土局指派1名业务干部任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第二级为乡镇一级,组成监测组,如该乡没有地质灾害监测点,则暂不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乡镇主管领导任组长,镇政府派一名干部任常务副组长并负责日常工作。第三级为村委会一级,包括各监测点的监测员,如该村范围内没有地质灾害点则不设置。有监测点的行政村,村主任为监测直接负责人,各监测员负责一个或若干个点的监测工作。
2、群测群防技术支持子体系:由广西区国土资源厅地环处领导,广西地质勘查总院负责前期工作,本项目结束后移交给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该子体系为群测群防组织管理子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监测点筛选,监测点设置、要求,各监测点监测内容的确定、监测要求、制定监测表格、统计表格、监测点档案表格等。
3、组织管理子体系与技术支持子体系的关系:这两个子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关系,其共同目的是搞好融安县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即组织管理子体系是群测群防工作的直接操作执行者,而技术子体系则是群测群防工作的技术支撑,间接参与工作,为群测群防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组织管理子体系中各层次的人员可直接与技术支持子体系联系,见图4-3。
图4-3 群测群防组织管理子体系和群测群防技术支持子体系关系
4、各级群测群防管理系统应层层落实责任制,下级向上级负责。采取奖惩措施,鼓励下级部门较好地完成监测工作。上级部门还应加强对下级部门检查、督促工作,特别是在汛期前,应对所有隐患点全部进行检查,保证安全度汛。
5、健全防灾预警体系,包括制定防灾预案制度、预报制度、危险性评估制度等。预案制度是指制定近期、远期及年度防灾预案,其内容包括实现的目标、各灾点威胁的范围、对象、规模及险情出现时的撤离路线等。预报制度是指制定险情巡查制度、险情值班制度、灾情的预报制度等,每年汛期前,县级指挥中心应发布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年底发布第二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期中,各级负责人、工作人员应轮流值班,进行巡查,密切监视灾害情况,出现险情时应以速报形式向上级汇报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危险性评估制度是指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对建设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特别是对重点防治区,应对隐患点附近群众进行重点宣传,使群众了解、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加强监测人员培训,使所有监测人员能熟练掌握监测技巧和避让、速报方法。
第三节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报措施
此方案适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落实责任人和专门监测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严密的连续监测。
一、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为定期目视巡查监测及安装简易设施监测两种。不同灾害类型监测内容各异。
对于滑坡、崩塌,当地面裂缝明显、易于布桩监测的,建议布桩简易监测。每组桩应包括垂直和水平两部分,以监测裂缝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观测桩(木桩或水泥桩)布置在裂缝两侧,其中一桩应设于无滑动的部位,每根桩应深入地面0.5m以下,以不松动为原则,两桩的方向应垂直裂缝走向,桩上标好固定点,见图4-4。当地面裂缝不明显且难于布桩监测的,建议进行目视监测,定期查看隐患体周边环境的异常变化,如产生新的地面裂缝等。
对于危岩,一般采用定期目视巡查的监测方法,有条件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重点观察其后部及侧部裂缝变化,以及岩块倾斜度的变化等。
对于地面塌陷,特别是岩溶地面塌陷,应对周围地下水动态、建筑物变形、地面裂缝等进行监测。
二、监测点的险情预报
监测点的险情预报主要根据监测点的变形和异常信息,结合降雨等情况,将险情状态划分为预警状态、警报状态和临灾警报状态。
(一)预警状态
1、斜坡后缘裂缝已具雏形,原有的裂缝拉长变宽,或产生新的裂缝。
2、斜坡前缘出现鼓丘、脱落现象。
图4-4 观测桩布置示意图
3、主要井泉水点出水量增多或减少,或出现新的泉点。
(二)警报状态
1、斜坡后缘弧形拉裂圈已形成,且有加宽拉长之势。
2、斜坡前缘鼓胀、脱落明显或有摩察响声。
3、井泉出水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三)临灾警报状态
1、灾害体表部及深部均反映出变形加速现象(如隐患点体内异响,地表树木倾斜或倾倒及动物异常)。
2、灾害体后缘错位、出现拉裂、剪切挤压变形等现象。
3、前缘有掉块或小崩、小滑现象,监测点宽度监测值连续增加或突然快速增大等。
4、进入警报状态以来,在降雨过程中或雨后,地下水(井、泉)出现大量增减或干涸,出现涌水、冒砂、浑水等。
一旦出现险情,监测员立即将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采用广播、呼喊等多种途径告知居民,疏散群众,转移财物,避免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四)监测、预报的要求
在各灾害隐患未彻底治理或受威胁群众未搬迁前,必须对灾害隐患进行严密的连续监测。
1、在灾害隐患所在地分别成立监测小组,落实责任人和专门监测人员,配备钢卷尺、记录本、记录表、笔墨等必需的监测工具及交通、通讯设施。
2、定期监测隐患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异常变化,如是否产生新的地面裂缝、及地面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3、在坡体裂缝两侧设立观测桩(木桩或水泥桩),在裂缝两侧打钉或涂上红油漆标志,定期监测裂缝产生或宽度变化情况。平时还要做好桩的保护工作。
4、定期测量每组两桩固定点间距离,要求精确到毫米,并做好记录。
5、在旱季15天监测一次,雨季(4~8月)每5天测一次。监测人员要注意天气预报,在雨前、雨后各监测一次。暴雨或变形加剧时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加强巡视。考虑到危岩点监测困难程度较大,条件差的可适当放宽监测密度。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
6、定期将监测资料及情况上报乡镇、县政府主管部门及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再报区国土资源厅地环处。
7、上级部门要及时整理监测记录资料,编制地质灾害变形变化矢量图表,科学地掌握和预测灾害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预报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监测情况及时作出预警状态、警报状态和临灾警报状态的预报,并及时、正确地作出决策、建议。下级部门应坚决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建议。
8、每个公民发现各种地质灾害的变形迹象和异常情况后,有义务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得到汇报后应及时派员赴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安排监测工作,及时上报情况和正确作出有关决策。
雨季为地质灾害的活跃期,因此,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显得特别重要。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建议
本次野外调查过程中,已对危及居民和学校安全的10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简易监测或目视巡查监测,建议公路部门尽快对公路沿线34处隐患点安排定期监测、检查,并将其纳入监测体系。
第四节需工程治理的项目方案
一、概述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考虑经济的合理性及技术的可行性,根据灾害体特征,采取工程治理或避让的防治措施。对于避让需耗资较大的地质灾害,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或扩大;对难于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根据安全、经济的原则,宜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对本次调查发现的14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分析后,确定16处灾害隐患点附近的居民需搬迁避让,3处灾害隐患点需避让,127处灾害隐患点需工程治理(见报告附表)。
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由于各自的形成条件、运动模式、危害形式不同,其工程治理措施有所不同。
二、滑坡、崩塌的工程治理
由于滑坡、崩塌在发育、分布及危害性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故将滑坡、崩塌放在一起提出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
挖除 将不稳定的岩土体开挖清除,以求得彻底消除隐患。若推移式滑坡体不大,厚度较薄,可以考虑在后缘进行削方开挖处理。但须注意的是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表层覆盖条件都发生变化,因而在开挖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是否会产生新的滑坡或会引起其它连锁反应。
填充 用水泥砂浆将坡体裂缝填补,防止雨水入渗,保持岩土体抗滑力。
截排水 有很多边坡在正常情况下尚可稳定,但在水的作用下岩土体力学性质改变,抗剪强度被削弱,易产生滑动。截排水就是采用修沟、“丁”字坝、勾缝、抹面、喷浆等方法,防止或减少雨水渗入坡体,可起到防滑的作用,是一种简单易行,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
削方 滑坡体厚度较大,不能全部清除,可以考虑适当挖去一部分,使坡度变缓以提高其稳定性。削方时,具体开挖到什么程度才稳定,要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在进行稳定性计算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特别要根据基岩的节理、裂隙、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情况而定。
压脚 在滑坡前部、前缘堆土加载压脚,消除滑坡前缘的临空面,使滑体处于力学平衡状态,提高其稳定性。此方法较适用于坡度较平缓的滑坡。
锚固 经抗滑等力学计算后,在坡体适当部位钻至稳定性好的母岩体内一定深度后,使用锚杆或锚索对坡体加以锚固处理,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对一些大、中型基岩滑坡、崩塌隐患,常需此措施。
灌浆 对滑坡体、崩塌体灌注水泥砂浆,提高岩土体的抗滑力。
支挡 在崩塌、滑坡下部或前缘修筑支挡结构工程(如挡土墙、抗滑桩等),以阻止坡体崩塌、滑动。支挡墙、桩可以用浆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结构。
种植被 坡面种植草皮,减少雨水渗入,既可保护坡体,又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一般只作为辅助措施。
融安县需工程治理的滑坡、崩塌灾害隐患点83处,均属小型浅层的滑坡、崩塌,视各隐患点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治理(各隐患点的具体治理措施见报告附表)。县内一般多采用挖除、填充、截排水、削方、支挡、种植被等措施。
三、岩崩和危岩的工程治理
岩溶区岩崩和危岩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
清除 采用人力或爆破手段将危岩、孤石清除。
镶缝 向危岩裂缝中灌注混凝土,可起加固作用。
支托 在危岩下部修筑支柱、支墙等,可起到支托、加固危岩的作用。
网罩 采用钢丝绳网把危岩罩住,防止其崩落。
拦挡 在坡脚或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等,以拦挡崩落的岩块。拦挡设施的规格要视危岩体大小及势能计算设计。
锚固 经力学计算后,在危岩体适当部位钻至稳定性好的母岩体内一定深度后,使用锚杆或锚索对危岩体进行联固处理。对于较大体积的危岩治理,常需此措施。
融安县需工程治理的岩溶区岩崩及危岩40处,规模均属小型,视各隐患点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治理。县内一般多采用清除措施,个别采用锚固措施。
四、地面塌陷的工程治理
地面塌陷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有:
填堵 在塌陷坑或裂缝内,先利用大块石回填,然后回填混凝土,最后覆土夯实填平。
夯实 有塌陷或地裂缝产生地段,可能地下还有隐伏土洞,宜采用强夯法,一方面夯实塌陷、地裂缝区松散土层,另一方面可消除隐伏的土洞,是一种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塌陷、地裂缝区段兴修建筑物前,施用此法处理过的地基,建筑物受其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县内需工程治理的岩溶地面塌陷3处,需工程治理的采空区地面塌陷1处(RA-0070泗顶铅锌矿塌陷),均采用填堵、夯实措施加以治理。
第五节需生物防治的项目方案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减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达到防灾减灾目的也有重要作用。本规划针对融安县地质灾害的特点,提出如下生物防治措施:
一、对已发生滑坡、崩塌的坡体以及修路、建筑等形成的人工边坡,若未进行浆砌或喷浆护坡的,应尽量种植草皮,以减少地表水冲刷破坏,同时可使坡体保持一定湿度,防止坡面开裂,可起到护坡的作用。在江河两岸种植竹子等树木,可减弱洪水对岸坡的冲刷。对岩溶区岩崩隐患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在住户后山坡及山脚处,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尽量种植竹子或其它树木,树木对滚落的岩块可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从而避免或减轻岩崩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植树造林:在保护全县现有林木基础上,注意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剃头式”采伐。
三、退耕还林:禁止在坡度大于25°的山坡地带开荒耕种,现有大于25°的山坡上的耕地应退耕还林。
第六节宜避让的项目方案
对于直接威胁居民的隐患,在工程治理不经济或近期难于治理的情况下,应根据安全、经济的原则,采取搬迁避让措施,迁址应由专业人员选定在安全、稳定的场地。融安县宜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的共16处(见表4-1),共需搬迁107户482人。
融安县宜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的住户统计表表4-1
野外编号 | 灾害类型 | 乡镇 | 村、屯 | 住户姓名 | 户数 | 人数 | 新址位置 |
RA-0017 | 岩崩 | 浮石镇 | 泉头村奖村屯 | 覃绍宁等 | 4 | 17 | 奖村屯北侧开阔地 |
RA-0018 | 危岩 | 浮石镇 | 泉头村隘底坪 | 曾建德等 | 15 | 64 | 原址南200m开阔地 |
RA-0019 | 危岩 | 浮石镇 | 东江村粟坡屯 | 王振庄 | 1 | 3 | 原址南200m公路边 |
RA-0023 | 岩崩 | 浮石镇 | 桥头村十九洞屯 | 莫加芳等 | 38 | 140 | 原址西南1.5km唱歌坪 |
RA-0029 | 岩崩 | 浮石镇 | 泉头村蒙洞屯 | 廖才光等 | 5 | 27 | 原址西北400m小河边 |
RA-0044 | 滑坡 | 东起乡 | 良村竹洞门屯 | 覃敬荣 | 1 | 6 | 原址西200m开阔地 |
RA-0047 | 滑坡 | 东起乡 | 良村二窝屯 | 王业隆等 | 10 | 50 | 原址南200m开阔地 |
RA-0067 | 危岩 | 泗顶镇 | 上洞村泗坡屯 | 韦仲成等 | 4 | 27 | 原址北250m开阔地 |
RA-0069 | 岩崩 | 泗顶镇 | 三坡村里村屯 | 黄积深 | 1 | 4 | 原址北西250m开阔地 |
RA-0072 | 岩崩 | 桥板乡 | 桥板村拉寨屯 | 罗长月等 | 2 | 9 | 原址南250m小河边 |
RA-0073 | 岩崩 | 桥板乡 | 良老村龙九屯 | 覃翠明等 | 12 | 58 | 龙九屯东北250m开阔地 |
RA-0074 | 岩崩 | 桥板乡 | 下良村后寨屯 | 廖德和等 | 5 | 40 | 原址西南200m开阔地 |
RA-0105 | 崩塌 | 长安镇 | 寻村龙猛屯 | 刘玉丰 | 1 | 6 | 原址北西200m缓坡地 |
RA-0124 | 崩塌 | 雅瑶乡 | 车平村肖家湾屯 | 易坤美 | 1 | 7 | 原址东300m开阔地 |
RA-0126 | 崩塌 | 雅瑶乡 | 车平村雨丙屯 | 刘道坤 | 1 | 4 | 原址北200m开阔地 |
RA-0152 | 危岩 | 浮石镇 | 六寮村中六寮屯 | 何息林等 | 6 | 20 | 原址西北250m公路边 |
合 计 | 16处 | 107 | 482 |
这些居民点在未搬迁前,应对灾害隐患点定期监测,制定临灾状态下的应急避让措施,划出转移路线和安全区。各居民点完成搬迁后,应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周边设立警示标志。
另外,古丹铅锌矿采空区地面塌陷(RA-0076)规模大,远离村庄,不必治理,应设立避让标志,人畜不得入内;古丹铅锌矿岩崩隐患(RA-0075)和古丹村拉塔屯岩崩隐患(RA-0077)也远离村庄,不必治理,应设立避让标志。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方案的实施安排,应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危险性,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进行防治,各分期年份与县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期同步。
第一节近期防治(2006~2010年)
近期防治为2006~2010年,防治的对象主要是稳定性差的近期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大~中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近期防治的隐患点49处,其中位于学校、采石场或居民点附近的隐患点45处(滑坡2处,崩塌8处,岩崩及危岩体34处,地面塌陷1处),公路沿线和耕地附近隐患点4处(岩崩2处,地面塌陷2处),具体灾点见表2-1。以潭头乡西岸村赖家屯危岩(RA-0015)、浮石镇谏村崖耀屯危岩(RA-0022)、浮石镇东江村流洞屯危岩(RA-0031)、泗顶镇马田村都木屯危岩(RA-0039)、东起乡良村竹洞镜屯危岩(RA-0045)、长安镇河边街一、二组河岸崩塌(RA-0051)、沙子乡沙子村沙子屯危岩(RA-0052)、泗顶镇儒南小学岩崩(RA-0059)、桥板乡古板村良午小学岩崩(RA-0080)、长安镇泗朗小学崩塌(RA-0087)为本期防治重点,优先进行治理。近期需搬迁居民点11处,共需搬迁97户429人;需避让的灾害隐患点3处,设立避让标志;需工程治理的灾害隐患点35处(崩塌6处,岩崩及危岩体28处,地面塌陷1处)。通过上述近期防治工作,可消除这些地质灾害隐患对3059人、1221.1万元财产的威胁。
本期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以完善网络格架、落实责任制、培训监测人员、健全规章制度为重点,生物防治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重点,同时规范各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活动,使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日益增多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第二节远期防治(2011~2015年)
远期防治为2011~2015年,需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97处,其中位于居民点附近的隐患点60处(滑坡3处,崩塌40处,岩崩及危岩体17处),公路沿线和耕地附近隐患点37处(滑坡2处,崩塌33处,地面塌陷2处),具体灾点见表2-1。远期需搬迁居民点5处,共需搬迁10户53人;需工程治理的灾害隐患点35处(崩塌6处,岩崩及危岩体28处,地面塌陷1处)。通过上述近期防治工作,可消除这些地质灾害隐患对1106人、470.7万元财产的威胁。
本期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以科学化、合理化为重点,全面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全面提高网络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地质灾害防治与林业经济开发相结合,优化配置林木种类,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美化县内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规范各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活动,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近期、远期规划防治的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彻底治理之前,应做好定期监测预警工作。
第七章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
融安县地质灾害多发,危害较严重,要实现防治规划目标,任务繁重,涉及全县人民利益,关系到各级部门。因此,县、乡镇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把地质灾害防治防治目标作为政府任期的奋斗目标之一抓紧抓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投其资,协同作战,为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
第一节行政管理措施
成立融安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气象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发展与改革局、林业局、农业局、安监局、财政局、经贸局、卫生局、公安局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乡镇行政首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紧急抢险救灾组、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基本生活保障组、信息报送和处理组、治安、交通和通讯组、应急资金保障组等。
各乡镇也应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分管科室,具体负责本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事务。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灾害报告制度、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第二节资金保证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因此应有充分的资金保证措施,保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一)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资金,并保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运作顺利。
(二)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多渠道筹集。规模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争取国家拨款,地方、个人出资配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 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规模小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本着“谁受灾,谁治理”的原则,由个人、单位出资,县政府可给予政策优惠。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开发相结合,采取“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单位出资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三节技术性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广泛应用地质科研成果,除了采用传统的群测群防的方法外,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尽快改变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一、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管理办法,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每年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监测、预报和防治重点,并将灾害监测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危害性大,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害点,应联系专业队伍进行监测;对一般危害点应由乡镇相关科室负责,选派工作认真、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责任心强的村民进行监测。组织力量在每年汛期前对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进行调查,汛期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核,及时掌握灾害体的变化情况,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预防的实效性。及时收集汇总监测资料与反馈信息,并上报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发生地质灾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灾害的成因、发展趋势,提出应急防治对策。
二、首先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选择1~2处地质灾害点进行防治工作,建立示范区,树立典型和样板,召开现场会,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防治工程质量,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由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结合防灾预案进行演练,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知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西区政府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矿产资源法》、《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使民众逐渐树立地质—生态保护意识,清楚地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地质—生态环境。加大对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努力学习地质灾害管理知识、方法,使其业务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加强基层干部和监测责任人的培训工作,教会他们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办法,提高救灾防灾的能力。
四、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地质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如桩、牌等,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隐患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之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以免加剧或遭受地质灾害。若确需开展建设的活动,其建设方案必须包括切实、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认定,方能开展建设。责成危险区所在的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危险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防治方案。
五、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和评价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城镇、采矿和其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活动,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勘察评价,提交勘察和评价报告,其管理包括以下几处方面:①评价单位的资质管理。承担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土资源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质灾害勘察评价资质。②勘察、评价报告管理。未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的地质灾害勘察评价报告,不能作为建设依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③监督防治工程的实施。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必须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而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强化监督机制,实施防治工程施工监理制度,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建设项目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验收工作。
六、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七、在充分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弄清灾害发生发展的真正原因,各种因素在灾害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进行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第八章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
一、地质灾害调查
2006年完成了1:10万融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6~2009年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点的重点调查。2011年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主要针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每年对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踏勘,为下年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融安县矿产资源规划》,有计划地对开采矿山和关闭矿山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环境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指导矿山合理、规范开采,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1、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应本着“以人为本,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实行分级管理,由县、乡镇(街道)、 村(社区)三级政府或基层组织具体落实,发动灾区群众自觉监测、共同防御,整个群测群防体系由县级、乡镇(街道)级、村(社区)级三级组成,各负其责,责任重大,层层签订责任状。
县级监测网络主要对负责本区内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负责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级群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监测网络主要监测本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做好记录、上报和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灾前宣传和自救工作,主要面对乡村居民点。各级监测网均由分管工作的主管领导负责,责任落实到人。
2、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
2007年底前,开发应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在对降水量预报的同时,对由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易发等级做出科学预报。规划期内进一步提高数据收集精度,在各乡镇建立气象雨量自动监测站,完善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功率。
第九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健全机构,强化法制观念;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职能,促进管理到位,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观念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报制度、灾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依法加大地质环境监管力度。
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国土、水利、建设、公路、交通、民政、公安、林业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防灾抢险指挥部。设立值班制度,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灾情上报及上级指示的下达和执行。
县人民政府负责建立由相关专业部门和专业抢险队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专业救助;危害较大的灾害点所在乡镇(社区),应在各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成村民(群众)巡查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县人民政府负责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并针对部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按防灾预案中的紧急避让措施进行演练,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灾水平
全面贯彻“科技兴县”战略,加强人员培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利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3S技术,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积极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针对县内崩塌、岩溶塌陷、地面塌陷等危害严重的灾害点,开展专题研究,为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按照“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财政承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筹措资金,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建设、防洪堤建设、资源开发、扶贫、移民工程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努力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补助。
五、群测群防,综合防治
坚持不懈地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编制重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建立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奖惩制度,奖优罚劣,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地质灾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综合水平。
充分利用每年“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时机做好防灾减灾以及防治技术的宣传工作,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乡镇(社区),使受灾害威胁严重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都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调动和提高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第十章 地质灾害防治的预期效果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对本规划的全面实施,期望达到如下效果:
一、融安县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人类工程活动合理化水平显著提高,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当地政府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从过去被动应急的、分散的状况,向主动地、有组织、专门化的状况转变。
三、建立起以群测群防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规范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全面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四、对各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轻重缓急分期予以防治,对目前处于临危状态的灾害隐患采取必要的应急防范措施。
五、通过对本次调查的146处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减少对4165人的威胁,减少经济损失169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