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年鉴

“桂北明珠”──融安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11-09 09:15   作者:本站

“桂北明珠”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柳州市辖县北邻三江侗族自治县,东连永福县,东北与龙胜、临桂二县接壤,东南接鹿寨县,南与柳城县毗邻,西与融水苗族自治县交界。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北纬24°46′~25°34′,东经109°13′~109°47′,北回归线以北,北温带以南。

地形地貌  全县地形似腿状,南北最大纵距8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4.5公里。地貌分为中低山陡坡地、低山缓坡地、岩溶峰丛地、沉积平原地等类型。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属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区,东南部为岩溶峰林洼地和岩溶峰丛谷地,西南部多为岩溶孤峰平原,西北部为融江河谷小平原。

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太阳辐射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9.0℃,春季为10~20℃,夏季在22℃以上,秋季为10~22℃,冬季在10℃以下。年平均雨量1942.5毫米,无霜期295天。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为百越地;秦末汉初、三国时代为潭中县地;唐、宋、元、明时期称融州;明初改州为县;清及民国称融县。新中国成立后仍称融县,县人民政府设在融乐镇,属柳州专区(治所柳州市)。1951年7月21日,融县人民政府迁至长安镇,仍称融县。1952年8月,改属宜山专区(治所庆远,今宜州市)。因与本省“容县”同音,1952年9月2日广西省人民政府下文改名融安县。1958年6月,融安县属柳州专区(后更名柳州地区)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对柳州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柳州地区,融安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6个镇、6个乡137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6镇、6乡:长安镇、浮石镇、泗顶镇、板榄镇、大将镇、大良镇、雅瑶乡、大坡乡、东起乡、沙子乡、桥板乡、潭头乡。

县治长安镇坐落在融江河畔,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历来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中心区域和商品集散地为近代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柳州”之美称,南距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120公里,东离以“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桂林140多公里,美丽的融江象一条蜿蜒的彩带穿城而过。

  

面积、人口、民族、语言

全县总面积29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8.03%;水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97%。

总人口32.14万人(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26.68万人,非农人口5.46万人。

民族主要有汉、壮、苗、瑶、侗等19个民族。

官方语言为柳州话(桂柳话),有一部分区域使用本地土话,俗称“土拐话”,为当地乡下的交流语言(如潭头乡、大良镇等地),另有部分原住民使用壮话。


交通通讯

交通   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都十分发达。

铁路   枝柳铁路从北往南贯穿县境4个乡镇,设有4个站点,在县城设有枝柳线广西段最大客运、货运火车站,2009年4月1日,南宁铁路局正式开行南宁至融安T8726/5次旅客列车,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目前,经停融安站的列车往北可直通洛阳、襄樊、张家界、怀化、重庆、成都等城市,往南可达柳州、南宁、湛江、广州等地,铁路交通非常便利。

公路   公路209国道20171省道贯穿县境。全县12个乡镇以及绝大部分村屯都通公路。

航运    融江航道上可达贵州从江、榕江,下可到柳州、梧州、广州,常年可通航100-300吨级货船。

通讯  县内通讯发达,县、乡都安装程控、移动电话,而且移动通讯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无缝覆盖。

  

经济状况

概况  2012年,融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下同)50.83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3.46 亿元,增长16.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65亿元,增长34.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3元,增长12.09%;农民人均纯收入6494元,增长18.5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1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51亿元,货款余额25.37亿元。

农业  2012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23.29亿元,增长9.15%。全县社会耕地总面积38.95万亩,其中水田24.52万亩,旱地14.4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46亩,人均水田面积0.92亩,人均旱地面积0.54亩。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罗汉果、八角、桑蚕等;果树以金桔、沙田柚、柑、脐橙、板栗、柿子、桃等为主。蔬菜大宗产品主要有大白菜、萝卜、头菜、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豆角等。  

   融安金桔为融安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以量多、质优名扬中外,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桔产区。2012年,全县金桔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年产金桔6万吨以上,其中滑皮金桔年产上万吨。融安金桔主要有“滑皮金桔”和“普通金桔”两种,“滑皮金桔”果皮油胞稀细下沉而光滑,外果皮薄似有蜡质,中果皮厚,肉质结构紧密,质地脆滑清甜无酸辣味,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十多年来融安主要发展的优良品种。融安县培育的普通金桔“融选三号”以果大、皮薄、风味浓甜、少核而作为融安的主栽品种,于1985年在全国金桔技术研究会上,获全国评比第一名,其系列产品被列为自治区“星火”发展计划。融安金桔还于1993、1994年获广西优质果品奖,1999年获广西优质果品评比一等奖,2003年柳州市优质柑桔评比中被评为优质果品特等奖2004年,融安金桔生产基地通过广西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的认定。2005年“融安金桔”取得广西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融安金桔”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2009年,融安金桔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农业成就展中作为精品展出。2010年,融安县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农业(柑桔)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2011年“融安金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2012年,融安县头菜种植面积1.2万亩,尤其是传统特色产品——小洲头菜,面积达到1.09万亩,年产成品头81万公斤。

融安是广西三个罗汉果产区之一,也是柳州市唯一的罗汉果主产区,北部乡镇的农民栽培罗汉果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12年产果量3740多万个,罗汉果已成为融安县重要的特色产品,畅销区内外出口国外

林业  融安为广西林业县之一,2010年获自治区授予“广西竹木深加工基地”称号。2012年,全县社会木材采伐量26万多立方米,毛竹采伐230万根,篙竹128万根,大杂竹107万根,小杂竹9314吨。

工业  2012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5.96亿元,增长5.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35.23亿元,增长19.90%。融安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涉及能源、冶炼、建材、医药、化工、丝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品种类繁多,质地优良,其中有融安仙草堂生产的抗疟特效原料药“青蒿素”、仙草堂牌“灵芝破壁孢子粉胶囊”和“千年舟”系列细木工板等名牌产品。

近年来,融安县以“园区经济”引领发展,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加快,工业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企业结构逐步优化。融安县工业园区2010年被自治区审定为A类产业园区。2012年,投资5000万元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新培育亿元企业7家(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融安迪森生物质能有限公司、融安县桂华茧丝绸公司、融安县砖瓦厂、融安三友木业有限公司、融安县龙藤木业有限公司、融安县兴旺木业有限公司)。园区引资项目5个,总引资额6.5亿元。金桔深加工项目和藤茶产品开发项目进驻园区。金鼎制丝公司新增10组生产线扩建项目,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恒裕香油公司、众得利食品公司顺利投产,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1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

第三产业  近几年来,融安县立足区位优势,确立了“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振‘小柳州’雄风”的战略性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使三产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全县商品销售总额30.64亿元,其中批发11.08亿元,零售19.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3亿,增长17.40%,其中,批发业2.11亿元,零售业14.10亿元,住宿业0.11亿元,餐饮业1.01亿元。2012年,县佳家用商贸公司获中央财政“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扶持,在板榄、大将、泗顶、大良、长安(河西)、雅瑶六个乡镇建立日用品连锁超市。年内完成浮石麻沙、大将大潭旅游停车场、雅瑶西古坡旅游步道和石门仙湖景区旅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红茶沟景区整体开发项目申报。石门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古坡景区评为“自治区三星级乡村旅游区”,鹭鹚洲、大潭2家农家餐馆获“自治区三星级农家乐”称号,成为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景点。

个体私营经济  2012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1621户,从业人员23786人,注册资本13.09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796户,从业人员1627人,注册资本10.58亿元;私营企业837户,从业人员4190人,注册资本8.45亿元,新增314户,从业人员2651人,注册资本1.07亿元;注册登记微型企业348户,注册资本3458.8万元,新注册微型企业212户,注册资本2117万元

  

矿产资源

融安的主要矿藏有石灰石、白云石、粘土、铅锌、硫铁、重晶石等,其蕴藏量为:石灰石4950万吨以上,白云石2000万吨,粘土1913万吨以上,铅锌矿960万吨,褐铁矿119万吨、硫铁矿128万吨。

  

水电资源  

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有大小河流48条,密如蛛网,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支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2.4万千瓦,可开发量11.7万千瓦。已在泗维河、浪溪河、淑姆河、融江河建成中小电站4处,总装机容量6.17万千瓦,年发电量已达3亿多度,其中中外合资建设的装机容量5.4万千瓦的浮石牛崖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6亿。县电网与全区大电网并连,电力十分充足、稳定。

  

林业资源    

融安县林业资源丰富,全县宜林地面积20.3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5%;森林总面积达2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7%,活立木蓄积量799.43万立方米(2009年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成果数据)。森林面积中,以杉木、松木为主的用材林面积14.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65.58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61.22%和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3.26%;以金桔、油茶、板栗、沙田柚、八角等经济林面积1.43万公顷。在广袤的森林中,还生长着各种药材,栖息着穿山甲、果子狸、娃娃鱼等数10种珍贵的野生动物。

  

旅游资源

  融安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质清秀静幽,两岸蒿竹耸立,竹木苍翠,宛如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北连侗乡三江,南接苗乡融水,与三江、融水构起了一条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带,其山、水、人、情构成了多层次的旅游景观,展现出迷人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泗维河民族(苗族)风情区、西山红茶沟森林公园、大洲度假村、大良石门仙湖景区、犀洲岛南江漂流景区。此外还有极具开发价值的大坡乡摆竹山原始森林、沙子皇宫洞等,尤其是浮石电站至县城库区河段,全长25公里,河面宽阔,水势平缓,河岸风光秀丽,最适宜水上游乐和人文旅游项目开发。

泗维河风景区  位于长安镇安宁村境内,距县城14公里,景区有一条20多公里长的人工长湖,河水碧绿清幽、两岸峰峦起伏、竹木苍翠、八角飘香、风光绮丽,景色十分迷人。景区内的大袍屯是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以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吸引众多游人,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苗胞传统“芒蒿节”,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相传“芒蒿”是一种怪物,农历正月初九这天它会在苗寨中游荡,苗民们只有通过吹芦笙、唱山歌、跳踩堂舞来驱赶它,同时让它带走一年的灾难和病魔。芒蒿节就这样一代代相传至今。

红茶沟森林公园  位于融安县城西郊三公里处,是目前广西区内距离大城市最近、交通便利的高山原始森林公园,方圆17平方公里,有原始森林、次生林及人工林2.2万亩,主峰海拔1000米。公园里,群峰连绵、古木参天、古藤缠绕、清溪潺潺、植物丰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其中生长有国家一级、二级珍贵植物和动物,是一处自然环境优雅,集旅游度假、观光考察、寻幽探奇为一体的风光旅游公园。

公园内林海茫茫,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有大小瀑布100多个、动植物1322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7.3万个,是天然的“大氧吧”,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春季百花盛开,夏季半山云海,秋季满山红叶,冬季山顶白雪,有山高路曲,林茂花香、水秀、瀑险、云丽雪美、空气清新等特点。景区中的日出、云海蔚为壮观,主要景观有:双龟戏水、情侣树、百丈瀑、古潭瀑布、镇山雄狮、红茶林、杜鹃林等,是人们避暑休闲、旅游度假、森林观光、野炊露营、采风摄影的首选之地。  

大洲生态农业旅游区    大洲生态农业旅游区,2005年12月由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大洲岛上,与县城仅一水之隔,面积约2.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洲头萋萋芳草遍地,岛上竹林成片、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具有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湖岛自然风光,可谓一座天然秀丽、一派田园风光的伊甸园,有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融江中。

洲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700亩,素以农业为主,是县城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以大洲头菜、萝卜、凉薯等土特产名扬区内外。洲上树木葱郁,古木参天,农舍掩映,田园风光优美,两岸翠竹连绵,岸边百亩天然草坪与清澈宽阔的江水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泛舟江中,碧浪迭起,犹如在画中游。与大洲隔江相望的长安古镇骑楼街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骑楼街之一,游人可漫步在青石板上,怀想古镇老街当年的繁荣。景区修建了2000多米环洲游览步道、小广场、游客中心、码头、凉亭等一批公共设施,开放大洲浮桥、千年古榕、三友亭、瓜果长廊、无公害头菜示范园、柚子园、樟树王等10个景点。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

大良石门仙湖景区  距县城58公里,水质清幽,湖面宽阔平静,是难得的水上游乐场所。景区内有奇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冬暖夏凉,洞分上、中、下垂直排列,有通道相连,上洞宽敞明亮,形若天堂,洞内刻壁不少;中洞能容数百人,洞内有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八块石刻,全部碑文约三千字;下洞宽敞阴暗,凉风习习,洞口上还保留着清晰完整的清咸丰、同治年间留下的摩岩诗。整个景区具雄、奇、秀、幽的特点。

南江犀洲岛漂流景区  位于大坡乡岗尾村犀洲坪,距县城10公里,集休闲度假娱乐、生态郊野休闲、会议培训展览于一体,提供一个汇集吃、住、行、游、娱的生态环境。南江漂流被誉为“融安第一漂”,是融安水上漂流运动最理想之地,漂流线长约10公里,起点在大坡乡治安村江口村附近,终于岗尾村犀牛坪,沿岸竹木成林,风景如画。最适合漂流时间为每年5~7月,这时,水流湍急,上下落差大,游客可以感到漂流的快感和无与伦比的兴奋。

长安镇古骑楼街  长安镇的古骑楼街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骑楼街之一,总长约1.5公里, 雕梁画栋的骑楼颇具有岭南建筑风格。古骑楼街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融安百年商埠的兴衰荣辱,仍较好地展现在游人面前,似在向游人叙说昔日古镇的历史。清清的融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幽波如镜,风景绰约,恰似一江春水,将古镇带进新的辉煌。

如果要寻找长安作为名镇的见证,也只有位于县城河西的骑楼街了。街道并不算宽,也就是两三丈的跨度,但两旁的房屋独具特色,均为砖木结构建筑,从斑剥脱离的墙体上细看,歌德式、法兰西式、古希腊各种建筑风格的楼房或整齐或弧形排列在一起,因年代已久,有的窗台下边还长出了青绿的蜈蚣草和凤尾草,好像向观者炫耀古镇的沧桑岁月。从外墙的浮雕图案来追忆,当时的装饰色彩一定很典雅辉煌。当年“华尔街”上的“广隆”、“兴记隆”“裕生”和“建成”四大天王,还有朱茂隆等四小龙和大大小小的商家店铺比比皆是,繁华至极。

  骑楼长廊,可避风雨和日晒。每逢春节或农历传统节日,各家各户扎花灯悬于骑楼,夜间彩灯通明,绚丽多姿,真是美不胜收。记得香港回归那年,居民为庆贺这大喜的日子,家家又将彩灯悬挂在骑楼下,有的彩灯上贴着挥手致意的画像,更显古朴中显现出新时代特色。

  在骑楼下唱山歌、唱戏则又成了县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融安古镇的骑楼街,永远散发着古朴令人而追忆的人文气息。

目前县政府已进行规划,对古骑楼街进行保护性开发,恢复长安镇骑楼街风貌,规划面积580亩(38.7公顷),计划将之建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一条街。

融江河流域  秀丽的融江以其“平、直、宽、缓、清、静”的独特景致而倍受专家们的赞赏。特别是距县城12公里处的下游浮石电站于2000年3月闸水后,由浮石电站至泗维河之间的水域绵延25公里,形成一个宽广、平静开阔的大平湖。这在柳州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是开展水上游乐的极佳境地。一年一度的百艘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

鹭鹚洲生态农业旅游区  距县城14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是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融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景区四面环水,建有连片果园400多亩,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依山傍水的鹭鹚洲景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修建了石板路3100米,码头5个。开辟有融江风光、太平古榕、千年神龟、无公害蔬菜生态示范园、金桔园、柚子园、椪柑园等景点。进入鹭鹚洲漫步在村道上,可领略到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实现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石岩景区  位于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距县城约42公里,石岩景区山环水绕,杨柳依依,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石岩屯的村寨依山而建,寨门楼古香古色;寨后石山中有走兵岩、燕子洞等10多个岩洞,溶洞深不可测,洞内石钟乳、石笋千姿百态;寨前有一条河从燕子洞中流出,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有石桥,河中有鱼塘,整个景区天然地形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让游客们领略到别样的江南水乡风光,是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的梦里水乡。

西古坡浪溪江休闲度假风景区  距县城35公里,交通便利,全程柏油路直达景点。西古坡屯风景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生态气息浓厚,自然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近年来,荣获融安县“十大魅力乡村”、柳州市第三届“十大美丽乡村”、“自治区生态能源卫生示范屯”等殊荣,是一处休闲养生旅游之地。秀丽的浪溪江绕西古坡度假村蜿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沿岸的翠竹郁郁葱葱,竹林约有40亩,翠绿的竹林形成了西古坡的天然屏障,清澈的雅瑶河水从竹林旁流过,风过竹林的萧瑟声与潺潺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如天籁之音。拦河坝上游水面平缓,可乘竹筏在河面尽情游弋还可赏沿岸风景,观白鹭,盛夏炎炎,穿上泳衣在拦河坝形成的瀑布中穿梭往来,享受瀑布从头到脚冲刷的清凉,也可乘橡皮艇至拦河坝俯冲而下,感受湍急的漂流刺激,体验在沙滩的水中打麻将,沙滩上撑上太阳伞,桌子和椅子就放在齐脚深的溪水里,脚泡在水里了。或者换上游泳衣,时不时把身子泡在水里凉快凉快。可泡在水里烧烤,打麻将、斗地主,喝茶聊天。炎热夏日,竹林里的石泡澡池和烧烤池就是避暑的乐园,玩累了可坐在木楼或者竹排上尽情享用农家饭和山野菜。  

西古坡屯是一个大果园,共种植有150多亩杂交柑。在村后的一座大山冲沟里随处可见野生的青蛙,大山中有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如天南星、肺筋草、马蹄蕨、鱼腥草等。

走在西古坡的林间小道上,映入眼帘的不仅有烟雨迷离的浪溪江,古朴的堤岸亭台,还有小溪间的磨坊,水车,田间的花儿朵朵,金桔树上的硕果累累,淳朴的民风,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和连绵起伏的山峦,如诗如画。

摆竹山原始森林  位于大坡乡福上村境内,距县城40公里,距大坡乡政府约20公里,最高海拔1250多米,是广西区重点保护林区,林区总面积4万多亩。原始森林莽莽如海,古树参天,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浩然壮观,景观奇特,兼具针叶林、阔叶林、竹林、溪流、瀑布、奇石等自然景观。森林内生长有珍稀树种五针松、花竹、四方竹、黑竹等,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鱼、野牛、狗熊、黑叶猴等。摆竹山里最扬名的五宝,一宝即“竹海观雪”,摆竹山腰生长着约2公里的竹林,宛如一条绿色腰带,春天,竹笋争相破土而出,令人赞叹;夏天,青翠碧绿,置身其中令人心醉;秋天,竹叶茂盛,使人心旷神怡;冬天,大雪压满枝头,竹子变成180度,似是向游人鞠躬。整个竹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堪称奇景。二宝即“古松迎客”,距主峰200米的悬崖峭壁上,200多株奇形怪状的五针松一字排开,各展英姿笑迎远方来客。三宝即“风摆石”,其石位于峭壁上,无论人怎样推动,它只是摇晃而不翻落。其奥妙至今无人能解释。四宝即“娃娃鱼”,沟中盛产娃娃鱼(又名石墩)叫声洪亮,犹如小孩的哭声;五宝即“双狮滚球”,主峰左边是大小两座狮峰,两峰间有座小花台恰似彩色绣球。从北面远观,两头雄狮争抢绣球,加之两峰间地势平坦,长满大量桔梗,秋天桔梗开满蓝色小花,双狮似在花海中游泳。

东岭原始森林景区  位于融安县城北部60多公里,地处融安、三江、龙胜三县交汇地,素有“鸡鸣三县”、“广西九寨沟”之称,这里山峦苍翠、松林竹海、古木参天,溪流潺潺、瀑布飞溅,一派原始自然风光,还有娃娃鱼、穿山甲等珍贵动物,集雄、险、秀、幽、奇、古于一身,是一处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

  板榄镇东岭是柳州市内最大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之一,林地面积有近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天然氧吧”的美誉。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的参天古木挺拔生长,给您一片荫凉;盘根错节、造型奇特的根茎藤蔓漫山的疯长,像摇曳的手臂揽你入怀;而那形色各异不知名的小花,就那么娇娇嫩嫩的开在山崖上、涧水畔、小路边,暗香浮动,彩蝶伴舞,正是“不知名卉争颜色,只为深山送秀姿”;待到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竞相开放,如同碧海中抖动的粼波,景色更是迷人,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源。

  东岭最令人神醉的是那蜿蜒曲折的中寨河。山水交融,水环山而绕,山依水而立,沿溪流而下短短几公里,汇聚了大大小小十多处瀑布和幽潭,其中又以九条瀑布和三处碧潭连接而成的“九流三窖”尤为壮观,在此可观“天上银河”飞流直泻,嬉戏泉水清。鸳鸯瀑布、“玉女梳妆”、马尾滩瀑布、仙人潭、孔明塘、龙潭等等,每一处景致无不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看那鸳鸯瀑布,两股一大一小的瀑布并间而下,比翼齐飞,可谓“两情长相依”,羡煞多少人间鸳鸯。如果说鸳鸯瀑布过于妩媚,马尾滩瀑布则堪称雄壮,溪水从半山飞泻与突石相撞,水花四溅,激起层层水雾,气势磅礴而壮烈,可谓“绝壁飞泉挂白龙,一帘风送玉玲珑”。而“三窖”或幽深不知低,或清浅现鱼游,或如小家碧玉,或似大家闺秀,潭水一律清澈碧绿。蜿蜒的溪水,全都清清洌洌,那些水,静的如处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动的似脱兔,急湍似箭奔流不息。若掬一洌而饮,则清甜可口,全身澈凉。到了石门你恐怕要惊叹于老天的鬼斧神工,一条百米长的河道,两岸陡直的山壁像凿过一样,尽头又是一座山壁门一样拦去去路,据说溪水一转流入了一个偌大的山洞,至于最后会流到那里,谁也不知道了。“游山遇雨景更添”,若值盛夏阴阴雨之际,云雾在山间缭绕,瀑布垂挂于崖畔之间,若惊雷轰鸣,时隐时现,林木荫翳、清溪深潭,虹桥卧波,瀑流千尺,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走进东岭,如探寻伊人的处子之地,在空山幽谷攀岩爬壁、瀑前溪畔上踏出新的足迹,每走一步都会有不同的惊喜。且不说那飞瀑、碧潭、溪流,就河岸边那惟妙惟肖的卵石、造型奇特的根雕、水面上艳红的几叶花瓣落叶,就足以让您目光流连,顿生感悟;而森林深处的神秘而久远的乔木化石群,又把你带入远古的梦境,娃娃鱼、穿山甲、山鸡、野兔、乌龟及各种鸟类、鱼虫等数珍稀动植物与你为伴,让你身处空谷而不孤寂,虫鸣啾啾、鸟语呢喃,可谓“野径飞花蝶伴舞,清泉泻玉鸟和声”。

走进集雄、险、秀、幽、奇、古一身的神秘东岭、风情瑶寨,在周末闲暇时,与亲朋好友到此小憩二三日,洗去城市的烦躁与尘喧,让您流连忘返,兴致而归。

南朝古墓群  融安县发现及发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为主。1979年至1997年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区博物馆、地市文博部门先后在融安县大巷乡的安宁村、木樟村,大乐乡的红卫村、东圩村,浮石镇的泉头村等地发掘了十座南朝古墓。有土坑墓、砖室墓,出土器物非常丰富,有十二乳足瓷砚、滑石买地券、滑石俑、滑石杯、滑石猪、瓷碗、鸡首壶、陶罐等器物,其中,滑石俑有的雕刻精美、线条细腻、面目清秀、衣纹自然,有的刀法粗简,线条流畅,有的肌肉丰满、神态端庄;滑石猪:形如现在的家猪,嘴微翘,四肢粗壮,有的个体扁长,形象逼真,制作精致。现馆藏文物中有36件国家二级文物和58件国家三级文物,当中大部分是从南朝古墓中发掘而得,馆藏品位排列柳州市各县及来宾市各县之首位。在广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以往清理发掘的南朝古墓后都是全部回填,这样很少有人目睹过南朝墓的结构及其悠久历史韵味,人们却无法领略到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风土人情及其丧葬习俗,更无法观赏到那独到墓室砌筑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花纹墓砖。鉴于这些原因以及九龙南朝墓固有的浓厚地方特色和独具南方特色的墓室结构,墓址的基本完整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区博物馆、市博物馆专家的建议:在浮石九龙原发掘遗址建设一个南朝墓文物陈列馆。

  

名优特产

融安县著名的土特产有:金桔、罗汉果、板栗、沙田柚、香菇、木耳、竹笋、小洲头菜、茶油、竹木制品等,其中金桔、罗汉果、香菇、竹笋竹木制品是历年大宗林果产品。融安大部分乡镇在山区,林区盛产香菇、木耳、冬笋、苦蕨等味道鲜美的野菜,这些营养丰富、品味纯正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融安金桔   融安地处广西北部,山多地广,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发展柑橘类水果生产,是全国金桔主要产区之一。在全国金桔产区的五省六县中,融安金桔的面积、产量、品质均列首位,并且逐渐形成品牌,曾多次进京被指定用于接待外宾,远销到了越南、泰国、俄罗斯和韩国、朝鲜等国家,融安因此享有“中国金桔之乡”的盛名。融安金桔色泽金黄,果质好,味道清甜,口碑很好,尤其是融安“滑皮金桔”以皮脆、味甘、汁多著称,是金桔中的极品。

融安罗汉果出自大山,产量大、果质好,清纯甜美,可泡茶,润心脾;可入药,治咳嗽,功效好。

  融安“小洲头菜”味香肉脆,味道独特,且物美价廉,畅销区内外,倍受消费者青睐。

融安竹凉席由于其竹质优良,工艺精美,已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并且,融安的竹凉席厂家已出国发展,在越南、泰国等国办厂。

  

特色美食

网油烧炙  是融安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特色美食之一,味香爽口,筵席上的佳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外貌似油炸丸子,呈褐色,油亮。瘦猪肉、猪肝、葱白、冬笋等制成肉馅,用一层猪网油包住,经炭火炙烤或油爆过后香脆可口,色香味形俱美。每逢春节当地百姓也自己动手包烧炙。平时配以滤粉食用。

滤粉  米制而成,将特制的米浆通过滤瓢(底穿滤孔)滤入沸水锅内,煮成圆形粉条,故名滤粉。加上碎肉、香油、卤水、葱、头菜、豆角、花生末、芝麻等调料即成,若再佐以烧炙,味道更佳。其特点:嫩滑、爽脆、香甜、味鲜,可煮、炒或凉拌食之。外地游客到融安,都以品尝滤粉为快。

滑滑粉   米制而成,因粉质细嫩脆滑而得名。蒸粉前将蒸盆抹干水,刷上油,放入特制的米浆,或再加入碎肉、猪杂或蛋等,置沸水锅上的蒸架中蒸制,蒸熟后成透明状,刮成卷条入碗,加入香油、卤汁、碎肉、头菜、豆角、葱、花生末等调料即成。如配上红烧猪脚、烧灸,色香味更佳。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融安品尝滑滑粉的美味。

油蛋    融安盛产茶油,用茶油制成的小吃也相当的丰富,油蛋便是其中的一种。顾名思议,“油蛋”乃是用油炸成,其形状跟蛋一样的圆,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油蛋用糯米粉加糖揉成面团状,取鸡蛋大小的糯粉团,也有在糯粉团内包入由小赤豆煮烂拌糖制成的馅料,在芝麻堆里滚粘上芝麻,油炸即成。

融安油茶  融安油茶色、香、味俱全,是人见人爱的地方风味小吃。打油茶本源于侗族,融安北部乡镇与侗族邻居,受到影响也喜欢打油茶,因为打油茶所需的材料都是融安的特产,人们就地取材,故名融安油茶。吃油茶既可充饥、开胃生津、又能祛邪去湿、有清火的作用,这是民间爱上油茶的原因。每到节日或农闲或有客人到来,打打油茶吃,是一常事。大家边吃油茶边闲谈,劳逸结合,同时也是款待客人的时尚佳品。

打油茶简单的做法就是炒茶叶煮成茶水,也有用炒粳米与炒茶叶煮成茶水,加小许食盐,碗内放油茶米(糯米饭晾成的阴米用茶油炸过就是油茶米)等佐料即可食用。现在的融安油茶佐料丰富,特别讲究荤素搭配,荤料有瘦猪肉、猪杂等,素料除油茶米外,还有油炸花生、油果、生葱、饭豆、豆角、包生菜、菜芽、苦蕨等。

打油茶用的茶叶也有讲究,最好用大叶茶,这种茶叶是专门茶叶,煮出来的茶水香味浓醇。也有人喜欢用藤茶。

吃油茶时,先将油茶米放入碗中,再泡茶水,佐料任客人随意挑选,喜欢哪样,就挑那样。过去有“茶三酒四”的规矩,如今随意了,吃多少碗随客人自便,吃够为止。

百花冬菇  冬菇是融安土特产,被称为山珍食用菌之一,酒席常备之物。鲜瘦猪肉、虾米、冬笋、马蹄、葱白等制成肉馅,放入泡胀剪去脚的冬菇里,用蒸笼蒸熟,加入上汤即成。特点:食之不腻,爽脆清香,味鲜可口,常食冬菇益气祛风。

酥皮扣肉  筵席上的主菜之一。酥皮扣肉有两种:一是长香芋酥皮扣,一是粉葛酥皮扣,其调味调料不同,风味各异。

香芋酥皮扣肉色泽金黄,皮脆肉烂,清香味美可口,食之不腻。做法:五花肉入汤锅煮至八成熟,放入油锅炸至皮似金黄,捞入清水中泡软,切成片,加腐乳、酱油、白糖、酸醋、味精、蒜蓉等佐料腌好。槟榔芋削皮,切成片,油炸至爽脆,捞起滤干。将一片芋头扣一片猪肉,逐片排好装入扣碗,上蒸笼用火蒸,起出覆上汤碟,加汤撤葱即成。

粉葛酥皮扣肉做法如上述,只是用粉葛根代替槟榔芋,粉葛根不用过油锅,水煮过心,捞起用刀切片,扣以猪肉片装碗蒸熟。

芙蓉酥  原称“杂锦芙蓉”,是融安久负盛名的佳肴,筵席中的主菜之一,一般家庭每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芙蓉酥是必做的一道主菜。特点:香酥爽口、油而不腻、风味独特。这道菜肴以精肉、香菇等10多种荤素蔬菜为原料,加以生粉、鸡蛋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在案板上铺成厚度均匀的饼状,再切成大小一致的方块,放入油锅煎炸而成。成品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入口后唇齿留香,酥脆可口,200多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而雄踞各类宴席首位。

水糕  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用米加水磨成糊状,然后加糖蒸制。口感极佳,当地人都是从小吃着长大。易做但是不易做好。如果还能找到就只能在每天早上7点前在河西老市场才能找到。  

    油糕  制作方式跟水糕类似,用米加水磨成糊状,加入当地的槟榔芋头,蒸制。蒸制好后,用当地的小洲头菜(一种咸菜)、葱、碎花生放置在油糕上方,即可入食,口感相当好。

  

民间艺术

令令乐  这是明末清初年间在桂北地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曲调简单,用唱的形式来叙述故事或事件过程,伴以乐器。表演者手执打拍节用的两片竹板或小锵锵等,唱完一小节敲一下,唱打结合。令令乐属曲艺种类,坐唱,无动作。新中国成立前多为盲人卖艺者表演,或街头卖艺,或被人请进家演唱。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歌唱新人新事新风尚。

渔鼓    又名唱道情,以唱为主,夹有道白,伴以乐具(渔鼓),表演者把故事、事件过程说唱清楚,让人知道,唱拍结合,非常动听,别有趣味。流传的时间与令令乐相同,演唱者大多数亦是盲艺人,曲调与桂林渔鼓不大相同,也许是流派问题,或是街头卖艺,或演唱大本头,连唱几夜。渔鼓属曲艺种类,坐唱,无动作。

彩调  彩调在广西最为盛行,是广西特色的剧种之一,简单易学,唱词通俗易懂,演出程序简单,生活气息浓厚,服装道具简便,只要二胡、锣、鼓行,简单化妆即可演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彩调是民国4年(1915年)传入县内,现已流行县境各地,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彩调表演队伍,长安镇每条街都有彩调队伍,逢年过节,每个十字街头都搭台唱彩调,十分活跃,直至今天。

长安文场  长安文场与桂林文场大同小异,但流派不同,风格各异,至今已有150年历史,原是江浙民间小调衍变而成,通过职业或半职业艺人的多年演唱,不化装,使之成了有独特风格的长安文场,已往都是坐唱,无动作,一个多角,属曲艺种类。新中国成立后,长安镇老艺人们将文场搬上舞台,挂牌演出文场剧。此后,县又连续创作了三个大型文场剧,在地区获奖,文场演唱在自治区亦获过奖。因年轻人对戏曲缺乏兴趣,加上文场词深艺高,难以学成,现仅为三五老者作为业余消遣而唱,由于传承人年龄已大,后继乏人,这种艺术形式濒临失传200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山歌  其主要特点是“比”,靠比来衬托事物或情感。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第一、二、四句末尾一字同一韵,第三句可不同韵。歌种有官腔(汉语)、土拐腔、柳江腔、上河腔、六甲腔、贝江腔、过山浪(东边山腔)、侗腔、壮腔、苗腔等。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和联唱。尤其是擂台赛,一问一答,非常吸引观众。内容极为丰富,有生活、文化科学、生产、历史、天文地理等。农历三月三为板榄等地的歌节,有本地歌手与外地歌手对歌,听众达余人。闲暇时节,长安还有自由歌会,歌手云集对歌。

  钱牌  又称压牌,演员1至3人不限,表演时手握一串钱棒,边打边唱。流传于长安、浮石、板榄一带。新中国成立前,打钱牌者均为讨钱要饭的人。新中国成立后,钱牌内容多为歌唱新生活,道具也作了美化。现在,已经成为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表演者可两人以上至十人以下。重大节日之际,时有表演。

牌灯  流传于全县的一种传统游艺,也叫“耍牌灯”,清道光19年(1839年)从外地传入,在民国年间长安镇最为风行,每条街都有队伍。牌灯源于牌九,依照牌九“洗牌”、“出牌”、“胡牌”、“散牌”的程序,展开牌灯活动。牌灯的制作以竹、木、玻璃、铁丝等为原料,用彩花、小铜铃、蜡烛、五色纸等装饰成一个个彩方灯,一盏灯系在一根彩色把柄上端。一个牌灯队一般是21盏彩方灯,由21人执灯表演。表演者须身着彩衣,头系花巾,腰扎绸带,分两行而行。前面一人领路,以哨音指挥行动。表演者按哨音的节奏,以轻快的步伐盘旋而进,随着哨音变换队形,队形有“仙子游龙”、“巧串花”、“三朵莲”、“倒连环”等,因为是灯类,在夜间表演时尤为壮观,灯内烛光透射,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

旱龙船  流传于长安、浮石一带。扎一只龙头,表演时,四人抬着龙头在前面走,其中前面两人着鬼脸,头戴纸帽扎红头巾,以示驱邪;龙头后跟两行队伍,每行十个男子,每人执一把木桨,最后是一名舵手,执一把长桨,在锣鼓的伴奏下,龙头引路,龙身作摇桨动作前进,有如一条活龙在游荡。80年代后,用两条绸带作船身,“船肚”是空的,“船肚”内由20名女子顺着绸带分两行,把绸带固定在腰上,每人手执一木桨,龙头前面两人不画鬼脸,其余与过去大致相同。一般在重大喜庆之日进行。

腰鼓  由解放军文工团于解放初传入。队伍分两列,男女各一列,每列812人,队员头扎彩巾,身着一色彩服,男绿女红。腰鼓上系一条彩带,挂于队员腰中,队员两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指挥者手执金钹一对,击钹指挥。

秧歌舞  由解放军文工团于解放初传入。表演者轻化淡妆,着统一彩服,腰系彩带,手执彩带尾,挥舞彩带,在乐声伴奏下,跳跃前进。表演时,分两行排列,每列1012人,一般是女为一列,男为一列,也有混合编队。

抬龛  又称抬角。“角”指专业演员扮演的角色,以人抬木板一块,或以三轮车、汽车为交通工具,上面坐着“角儿”,穿着戏服,沿街游行。一般在重大节日进行。

舞龙  融安的“龙”有两种,一是明龙,用纸或布糊成,有的龙肚内有灯,多为城镇人所舞;二是草把龙,用稻草捆扎而成,龙身上插有点燃的香,多为农村人所舞。明龙、草把龙的结构一般为9节,明龙以布带、草把龙以绳索把各节连结为一体,外加一个龙宝。表演时,一人手执一节,在锣鼓的伴奏下,随着龙宝左右翻滚向前蠕动。舞龙一般在元宵节进行,喜庆之日亦有舞龙。民间有规定:明龙不准敬炮(欢迎炮),以防烧坏龙被,草把龙则欢迎敬炮,放炮越多越好;草把龙尊于明龙,如相遇,明龙要让草把龙先走;凡是龙入村(户)时,都要在寨口(户前)摆花红、唱龙歌。龙歌的内容,寨(户)主唱的是谦逊歌,舞龙人唱的是庆贺歌。舞龙人唱一首,寨(户)主还一首,并把花红台向内移一步,直至移到寨(户)内,舞龙人领取了封包,寨(户)主才招待舞龙人休息,吃油茶或宵夜。

舞狮  融安的“狮”有武狮、文狮两种。狮头均为纸浆经模具压榨烤焙而成,大若箩筐。武狮身用黄布制作称为狮被,狮被与狮身的连接处(狮颈)饰以多层犬牙状的小彩布;文狮除用布作狮被外,狮被上面还用麻丝将狮身全部(有的只在颈部)装饰起来。民间规定:武狮可烧炮,文狮不能烧炮,以免烧坏狮被。表演时有单狮、双狮、多狮出场。狮子在大脸(罗汉)、小脸(猴子)的戏弄与乐器的伴奏下,前后翻跳。在门前或村前地坪表演跳台桌、砌人堆(叠罗汉)、取红包等。以取红包最引人注目,主人在一二丈高的地方悬挂一个大红封包及菜叶,舞狮队砌人堆由一扮小脸者爬上顶端去取,或竖条竹杆爬上去取,动作灵敏、惊险,取到红包须迅速往下滑,否则难以抵挡鞭炮袭击。舞狮活动在元宵节或喜庆之日进行。

  

节庆活动

融安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以百计,世人有“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的俗谚。节庆的形式和内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溢,民族特点鲜明,是融安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有新旧之分。旧节以农历为纪,通称为传统节日,其渊源久远,历经数百上千年演化,传承至今;新节以公历为纪,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兴起,约定俗成。统而观之,乡村群众以传统节日为重,新节为次;城市群众则对部分传统节日有淡化之势,新节的地位逐渐上升。

融安节庆有祭祀、时令、交游、纪庆等节会之别,涉及生产、生活、宗教、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或娱人,或娱祖,或娱神,或三者兼而有之。其中有的节庆为融安县各民族所共有,有的节庆则为某个民族所特有。建国以前,不少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祭鬼祭神仪式冗杂,或请僧道作法,或请巫师念咒。杀牛杀猪以十数,摆席设宴以百计,糜费巨大。新中国成立后节日中的娱人成分得以继承和发展。至70年代末,娱神娱鬼和糜费之风曾一度收敛或趋弱,80年代以来又有回潮。但就总体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多姿多彩的歌舞文体活动已经成为节日的主题,既保留浓厚的民族传统,又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融安县许多传统节日,或源于汉族,或源于某个少数民族,或同源于几个民族,但经千百年来各族之间的兼收并容,已经成为各个民族所共有。这些共同的节日,集融安县各族节俗之大成。其中既有汉族之俗,又存少数民族之风,前人称此为“同不尽同,异不尽异”,“是壮、瑶、侗之节而类汉,是汉族之节而似壮、瑶、侗”,具有浓厚的融安特色。

    春节  是融安各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国前单行农历,称为“元旦”,或称“元日”、“元辰”、“元朔”、“新正”等。民国元年(1912)改行公历,以公历11日称“元旦”,而将农历的“元旦”改称春节。春节起源于夏代,原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秦汉后传入广西,逐渐成为融安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但由于民族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的春节又各具特点。

春节(过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历时最长的节庆,从除夕到正月的初七才算过完年节。过年的准备工作有育骟鸡,即在每年的九、十月即让阉鸡匠把就家中养的公鸡阉了,到十一、二月把鸡关起来催肥,留到过年时宰杀或作礼物之用。此外还腊腊肉、做豆腐、大扫除等。节日活动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主要是祭祖敬神。除夕这天吃过早饭之后,即选最肥的骟鸡、鸭宰杀,为敬神做准备,家中无鸡或鸭时则以蛋代替,和猪肉一起叫“敬三牲”,此外还有糖饼和水果等供品,准备妥当后依次供天(在房前院内)、家龛、栏门、土地公,家中有小孩的还供床头,有一部分人还就近到已故的父母亲坟前祭祀一番,祭祀之后即放一挂鞭炮。之后即举行一年中最丰盛的家宴,家宴中各种菜都多备一些,以至吃不完喻意连年丰裕足食。家宴之后,小孩在户外戏玩放鞭炮。大人则张罗着炸“油蛋”,“油蛋”是用糯米磨浆后沥干和糖揉匀捏成像蛋的圆粑,于油锅中炸成紫红色,喻意生活圆满红火,是亲人“走年”访亲互赠的小礼物,也是用于招待前来串门的邻居的点心。天黑后家龛上点亮油灯,炸得油蛋粑即先给神祖供上一碗,全家人都不去睡觉,通宵达旦不眠,熬至除夕,谓之“守岁。”孩子们也不愿意放弃最欢乐的时刻去睡觉,期待大人们蒸煮煎炸过年食品,发压岁钱,以度除夕夜。到了零点家家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壮族以鸡啼或零时作为新年的开端。届时,各家鸣放鞭炮、烟花,以争得先响头炮为荣。临去睡时,火塘里的火要弄得很旺(通常是放两个木根墩子)让火一直保留到初一早上,喻意烟火不断。

初一天方亮,家中大人就挑上水桶,带上香、纸钱、硬币到井泉边买新水。即到平时取水的井或泉,烧香磕头,烧纸前后将一枚硬币抛于水中,向井神买新水,回家后,家人每人喝上一口新水,在新的一年里便会身强体壮,万事顺意。天大亮后,即向祖宗神位敬茶,以后每天早上都要烧香敬茶直至初七。初一这天傍晚,黄、覃等家族还要向祖宗供奉鸡、肉等供品,鸡须在除夕这天宰杀好,洗净,留到初一来敬神,因初一这天不宜杀生,而罗姓家族这天则只烧香敬茶水,这天只吃上年留下的“压年饭”,过去在初一这天还忌吃肉,据说是为了纪念罗家祖上一位终生吃斋的先人。初一这天,一般不出门访客会友,不讲不吉利的话,家中主妇一般都这天蒸“糖糕”,寄望新的一年生活像糖一样甜蜜。以前在良老村一带,初一这天村内的小孩会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的拜年,主人会将事先准备的糖果分发给他们,有的孩童还背上自己的弟弟一起去,发糖时叫着“我的两份”,领了糖的孩子们其乐融融。

大年初二这天,上年刚结婚的男子会和妻子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通称“做郎崽”。妻子的父母,分了家的兄弟以及叔、伯等家族内的近亲一家一份年礼,礼品一般是一“吊”腊肉(约三斤)和一只骟鸡,谓之“双礼”,外加一些糖果和一个红包。这天晚上由岳父家备上好酒好菜,请家族中得到礼品的户主前来同“郎崽”会餐,之后的几天,则由家族中其他家庭早晚分别设宴款待,叫“请郎崽”,每家都请过之后,每家会回赠一个“担子”(用箩筐装六七十斤稻谷)做回礼,有的还赠一身布(够做一件衣服的布)。以后回娘家“走年”,多只是妻子和儿女带上礼品回家拜年,年礼也只限于送给相对亲近的。初二这天各家都用鸡、肉祭祀祖宗。

在初七这天用酒肉祭过神祖之后即为过年结束。

元宵节  该节也叫“糍节”,父母须送糍给已出嫁的女儿,干父母也须送糍给干子女,有时会提前送几斤糯米,让其自己加工。做“糍”一般是在元宵节前一两天就做了,每家都做几十斤,有的曾做过一百多斤。做糍的方法,是将浸泡过的糯米蒸熟后,乘热倒于专用的槽中捣烂,然后捏成碗口大的扁平圆粑,作为礼物送时常做成盘子那么大,叫“太糍”。白白的糍活像天上的月亮,因而也有人称其为“月亮粑”。糍除了热吃送礼,余下的晾干后放于缸中用清水浸泡,经常换水,吃时拿出煎或烤软后加糖食用,元宵节这天须用九各个小糍和酒肉来供奉神龛,然后举行丰盛的家宴,祭过神龛的九个小糍,只能煮来吃,忌年煎或烤。

  春社节  新中国成立前,融安各族盛行社节。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秋两社的具体日期,大体,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社日活动,以在社坛举行祭祀和聚社会饮为主要内容。民间有“春祈秋报”的说法。春祈指春社祈祷社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秋报指秋社庆祝丰收并酬谢社王的恩德。春秋两社的祭祀方式基本相同。

壮族社节通称为“吃社”或“祭社”。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凡祭社,以木竹制作刀、枪、斧、链各数件置于社前,说是给社神添置武器。新嫁女子,必携夫婿回娘家拜社,否则认为将来夫妻聋聩。新生男孩由舅父带至社前命名,新生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散斋时抢“花纸”(用各色纸剪成牛马猪羊,花鸟虫鱼之类),以抢得多者为有福气。社日壮区农村多制作黄花糯饭、糯米或玉米糍粑,糍粑须于天亮前吃掉,认为可以封住鸟嘴鸟眼,使其不能危害庄稼。

旧时汉族城乡均立有社坛。社有社头,由各村街群众推举或轮流担任,其职责是筹办祭社事宜。每年各村街人户轮流或雇人喂养大猪一至数头,专供社日宰杀祭社之用,名为“社猪”。社日,男女老幼聚集社坛处会餐,男女尽醉而归,名为“吃社酒”。餐后将剩下的猪肉均分给各户.名为“分社肉”。有的村街于社日请戏班演出助兴,名为“唱社戏”。春社日,凡新嫁女子必备米、蕉叶糍、艾糍返回娘家祭社,名为“送社饭”或“接社”。有新丧的人家,要在社日前到新坟哭拜,名为“拦社”或“签社”。俗语言:“二月要签社。不签社野狗扯。”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社庙多数已拆除,1958年后春秋祭社已经消失,及至80年代,农村社坛又渐出现,祭社之风又起。

清明节  各家在这天进行扫墓,扫墓时,通常会带上“黄花饭”(用一和叫“黄花树”的花于开水中烫一下,再加入糯米煮成)和酒肉到墓前祭祀,同时将坟上和周边的杂草除净,还在坟头添上几铲新土,然后插上一根树枝,挂上用“纱纸”剪成条状的纸束,有的还在坟的上恰方压一些“纸钱”,扫墓在本地称为“挂纸”。清明节这天如果没空给所有祖坟都挂上纸的,则至少要就近给一两个墓“挂纸”,叫做“开墓门”,过后在立夏节前的任一天,再为其它祖坟都挂上纸。对于出嫁后的女儿,父亲或母亲已去世的,会在清明节后一个月内回娘家给爹或妈挂纸,如父母都健在,则不须回家挂纸做清明。清明节或节后一个月之内,有时还办清明会,规模有本支系家族,也有本村家族或本姓几个村落同族全参加的,过去有些富有的家族还特地划出“清明田”,租金专用于清明会开支,近些年多为集资举办、资金由参加者按人头出,每人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办清明会时,即在约定的日子会集给祖坟“挂纸”祭祀,然后会餐。目的是缅怀先辈和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端午节  在节日前一两天,即家家包粽子,该节,已出嫁的女儿会送上两把面条或米线给父母,父母当送粽子给成了家的女儿,在节日这天采菖蒲、制雄黄酒(即用菖蒲根切片,置于碗中加少许雄黄和一些酒),祭过祖宗之后即在香坛、门边各插上一根菖蒲、艾,雄黄酒则在家人特别是小孩的额头和双脚都擦上一些,余下的就酒在房屋的四周,五月当地人称之为“苦月”意思为不吉利的月份,各种喜事都尽量避开该月举行。插菖蒲、艾就是为了驱邪,擦和洒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防毒虫叮咬或进宅。

中元节  该节被看成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有些家族在七月初六这天下午,即杀鸡、宰鸭,敬奉家龛,接“祖宗”回家,而有些家族则到七月十三日才接“祖宗”回家,之后每天都供祖先,直至七月十四送祖宗止。接 “祖宗”回家当日供过家龛,一家人吃丰盛的家宴,对于出嫁多年父母过世了的女子,会在该节日带些礼品和香纸回家“烧纸”。七月十四日这天早上,焚香摆供品,即取来空炭盆或旧的菜锅来烧纸钱锅内先放一把草绳,说是让“祖宗”用来捆钱,平时祭祀结束前只烧几张纸钱,而该节则尽量多烧纸钱,过去一些记性好的老人,还一边叫各代祖宗的名号,唤其前来取钱,烧完纸钱,吃过早饭,用芋叶将纸钱灰包成两包,绑在细木棍的两头,上面各插用纸钱和香头做成的:“伞”和一根点着的香,将其担到溪或河边让其顺水飘流,谓之“送祖先”。

中秋节  该节出嫁后的女子,在节日前都要送月饼给娘家的亲人,如父母和分了家的弟兄等。过去叫送一斤饼,如今则叫一包(有五个)饼。节日这天祭过家龛之后举行家宴,在月亮升起后,一些人尤其是小孩爱用几个月饼来“敬”月亮。

重阳节  通常称做“九月九”,刚认干父母的孩子会在这天带上鸡鸭等礼品到干父母家“取饭”(因干父母会回赠满篮子的糯米饭而得名)是认干亲的一道程序,此后,彼此才像其他亲人一样相互往来。在节日这天,人们习惯蒸糯米饭来酿甜酒,通常会舀上满碗糯米饭,用一种(壮话)叫“发子”的植物果子(比黄豆略大紫黑色)将饭染成紫红色,与其它供品一同敬奉“祖先”。该节有一些人家还习惯做少量的糍。

融安有“九月九,家家酿甜酒”的民谚,重阳的甜酒堪称佳酿。每年重阳日,选用当地特产的优质糯米,经浸泡蒸熟拌以酒曲,装坛密封,经五至六个月后才开坛饮用。也有将酒坛子埋地下二三年者,出坛时,酒糟全部溶化,酒色橙黄,香气醇厚,甜似蜜糖。若饮客贪杯,后劲很足,必醉无疑,故民间冠以“见风倒”或“席上倒”的名称,是春节、重阳节待客的佳品。

新节日

  元旦    公历元月一日,遵照国务院规定,各单位厂矿学校放假一天。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慰问全县人民。各单位组织游园活动,召开座谈会,回顾一年的历程,总结成绩,表彰先进。

  三八国际妇女节  1990年后,县里每年组织三八节文艺大游行,召开妇女大会,表彰双学双比模范和三八红旗手,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计划生育先进人物。

  植树节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定每年312日为植树节。1990年后,县人民政府每年都组织到县城附近、乡镇植树造林,种植松树,打造百里绿化带和百里水果长廊。到融江两岸种植竹木,保护母亲河。

  五一国际劳动节  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县、乡党委政府将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向上级推荐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  获得者人选。县乡领导还深入生产一线,慰问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县总工会各单位各部门工会组织还举办多种文体活动,让劳动者欢度节日。1999年又设五一黄金周,假期共七天,方便大家外出旅游。2009年后只、设假期一天。

  五四青年节  1990年后,各中学都举办以校为单位的庆祝活动,开纪念庆祝会,讲五四青年光荣传统,中学团组织还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学校还举办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球赛,演讲比赛等。机关部队团组织也举办类似活动。

六一儿童节  1990年后,县里成立妇女儿童保护委员会,六一这天分别到县城乡镇和边远山区小学慰问儿童,送去各种儿童书籍玩具和慰问品慰问金。各商家也有部分商品优惠儿童。儿童家长带儿童去游玩。各小学校也举办各种儿童喜欢的文艺会演。

七一建党节  1991年七月一日适逢建党七十周年,县直及各乡镇党组织隆重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比赛,歌舞晚会,党的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七月一日,县乡都举行党员大会,回顾党的历史表彰优秀党员和党的干部,集体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慰问老党员和特困党员。

  八一建军节  1990年后,八一建军节期间,县领导分别带队去县人民武装部,武警中队和消防大队慰问部队官兵,送去慰问信,慰问品和慰问金。县民政局及一些军民共建单位也与部队开展联谊活动。

  教师节  1985年起法定每年 910日为教师节。1990年后,融安县继续开展尊师重教工作。教师节期间,县乡领导分别深入各个学校去慰问老师,各商店也纷纷打出教师优惠的销售活动,给有教师资格者打折。

  国庆节  101日国庆节,各单位、厂矿、学校都开展庆祝活动,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等,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199910150周年,县乡都举办了隆重热烈的庆祝晚会,文艺演出。融安县创作的话剧小品〈马路新闻〉还被选送到自治区参加庆祝活动。

融安县政府主办的节庆活动

近年来,由政府主办的节庆活动有龙舟节、金桔节、美食节等活动,美食节穿插在龙舟节或金桔节活动期间举办。

龙舟节  划龙舟是融安县群众最为喜爱的水上竞技活动之一。据史料记载,长安龙舟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经过多年的延续,龙舟赛已成为长安古镇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规模最大、民众最喜爱的运动。为开发这一传统项目,传承龙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根据群众的要求,融安县于1978年9月开始,在县城长安镇融江河段举办了第一届由政府部门举办的大规模龙舟赛事——首届融安龙舟节。此后,融安县陆续组织举办龙舟节,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其规模逐届加大,连区内外的龙舟队伍也闻讯赶来参赛。2012年9月18~27日,融安县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龙舟节。龙舟节期间,有龙舟大赛、千人畅游融江、山地自行车赛、美食文化周等多个项目活动,其中龙舟大赛吸引111支男队和13支女队参赛。龙舟节被中国节庆创新论坛组委会评为2012节庆中国最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活动。

金桔节  为提高桔乡融安的知名度,提升融安金桔的品牌影响力,推动金桔特色产业的发展,融安县于2009年、2011年分别成功举办了两届金桔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融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金桔商品交易会。2012年12月17~21日,举办以“弘扬特色,提升品牌,助农增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金橘节。开幕式上,举行了融安金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物揭幕仪式。金橘节有金橘展销交易会、金橘擂台赛、橘园观光采摘、美食文化周等多个项目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及客商前来。

民族特别节日

大袍“芒蒿节”

来历  “芒蒿”,是苗族语,意为“野人”。 野人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动物,它象征着强壮和力量。因此“芒蒿节”有着很深的寓意。

  相传很久以前,苗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贫困,孩子多粮食少,经常挨饿,于是“咪多”(苗语阿妈)和“薄多”(苗语阿爸)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啊,现在家里穷,没办法养活你们了,你们先到山上找野果吃,等秋天收粮了再接你们回来。就这样,孩子们上山了,靠吃野果维持生存,过上了野人的生活。到秋天,“咪多”和“薄多”去接孩子们时,因他们习惯了山野的自由生活,不肯回家了,变成了野人。在过年的时候,“咪多”和“薄多”想起山上那些过着野人生活的孩子,很是伤心和思念,于是用芒蒿这种植物扎成野人,表达父母对孩子们的想念之情。后来,衍变成由年轻人身披芒蒿脸戴面具装扮成野孩子,成群结队地从山上回来看望父母,感谢父母之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芒蒿节”这一民族民俗传统文化活动。

融安县大袍“芒蒿”节已有几十年历史,活动日定为农历正月的某一天(多定为初九)。

寓意  “芒蒿”是由苗家身强力壮的“多享”(苗语,青年人之意)扮演,扮演者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物色好“多享”后,由村上的能人贤士商量决定到某一隐蔽的山冲扎披芒衣、选芒蒿脸谱、抺福墨。经过装扮,一个头戴龇牙咧嘴的面具,身披绿色芒蒿,手臂涂满黑墨的“芒蒿”形成了,然后去“黄金潭”打滚沾上黄金水,就可进村回家赐福。

芒衣,用芒蒿草扎成,披在“多享”身上。

芒蒿脸谱,由村里能工巧匠用杉木雕刻而成,形象似野人脸,但夸张得恐怖。

“赐福墨”,用锅烟灰和猪油搅拌而成,既黑又沾,涂抹在“芒蒿”的手上,黑不溜秋的很像野人了。在活动中,谁沾到了“芒蒿”身上的福墨当年就会有福气,就会健康、强壮。福墨喻为福气、健康和强壮,村上的人们谁都想方设法沾一沾。

“黄金潭”,用黄泥与水相拌而成的一个泥潭,黄泥色似黄金,潭里的水被称为黄金水。“芒蒿”在“黄金潭”打滚沾上黄金水,撒给村民和远道而来的客人。

迎接与回家

扮装“芒蒿”一切就绪后,只听见村里响起一阵清脆的鞭炮声,紧接着,在苗家芦笙柱下,苗家男子吹响了芦笙。在轰鸣的芦笙声中,苗家姑娘穿着节目的盛装,跳起了芦笙舞。“咪佬薄佬”( 咪佬为苗语奶奶这意,薄佬为爷爷之意)的芦笙之音是奶奶爷爷太想山上的孩子了,似是对着山上喊:野孩子们,回家过年了,今年家里又丰收,回家吃饭了。“芒蒿”听到了呼叫就手舞足蹈从山上下来。此时,村里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已等在村头迎接芒蒿孩子们的归来,他点燃一串鞭炮,芒蒿孩子们跟在老人的身后,来到芦笙柱下。

  在芦笙柱下宽大的地坪上,龇牙咧嘴、两手黝黑、满身“黄金水”的“芒蒿”在人群中来回奔跑,把身上的“金片”抖给观众,人们怕衣服弄脏,四处躲藏。据说,谁能“不幸”沾上了“黄金”,谁的来年日子就会更喜气更幸福。

“纳福”

“纳福”就是人们千方百计想得到“芒蒿”身上的黄金和福墨,但“芒蒿”不会轻易赐与谁,他们要把黄金和福墨赐与最勇敢最强壮最厉害的人。因此,苗家青年人要与“芒蒿”展开一轮挑战。那就是苗家青年去挑逗“芒蒿”,对“芒蒿”指手画脚,摇头扭臀,赌“芒蒿”抓不到他们,被激怒的“芒蒿”联合围追,逮着挑逗者后给他身上脸上裹“黄金水”抺“福墨”,让他“锦上添花”和“添须画眉”,等到挑逗者挣脱出来时,也变成了“芒蒿”仔——小野人了。围观者哄然大笑,场面热闹非凡。

“金”

人们在挑逗“芒蒿”,“芒蒿”在追抓挑逗者紧张热闹之时,村里有钱的人家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香烟和一角至一元的钱撒向地坪中央。这时,众多男女老少一涌而上,哄抢从天上飘下的糖果、香烟和钱。当人们在抢“金”的时候,“芒蒿”们一次又一次地去“黄金潭”把“金子”背回来,在抢“金”人群中,抱抱这个,摸摸那个,抺人们的一脸“福墨”,擦了人们的一身“黄金水”。苗家人和客人们看见自己的狼狈相,又难堪又开心。最后,“芒蒿”们对围观的乡亲和远方的客人伸出黑手,依次抚摸老人和小孩的脸,赐福老人健康长寿、小孩强壮安康。

欢送

  刺激欢乐的“赐福”活动结朿后,芦笙柱下的地坪上就会响起宏亮的芦笙乐曲,芦笙乐手和苗家姑娘们用动听的芦笙乐、优美的芦笙踩堂舞欢送“芒蒿”上山。他们用苗家最朴素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对“芒蒿”的谢意,“芒蒿”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福气。“芒蒿”们不舍离去的背影,让“薄佬”、“咪佬”、“薄多”、“咪多”、“多怕”、“多享”们无限的思念。

“芒蒿”节的当晚,大袍苗家人就会摆起酒桌,迎接远方客。饭桌上是香喷喷的腊肉、酸肉、酸鸭、重阳酒、油茶……他们筛起重阳酒,先是男主人敬客人,然后是女主人敬客人,再次是苗家姑娘敬客人,客人们在敬酒中一下就喝高了。

  大袍芒蒿节展现了苗家人热情开朗的个性。每一个到来的客人都会对这里的民俗民风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苗族芦笙踩堂  

融安县大巷乡大袍村是苗族居住的地方。村旁有一个芦笙坪,那是苗寨神圣之地,坪上有芦笙柱。每逢农历正月初一中午12点,苗寨要举行芦笙坪的开坪仪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欢天喜地走进芦笙坪,进行吹芦笙踩堂活动。

  

民俗风情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公上天  

灶王公,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令灶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他被人们看做是一家的保护神,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公(灶君)”神位。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公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因此灶王公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送灶”。送灶时,在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糖果祭品,极其虔诚赞扬灶王公:“灶王公,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这样能让灶王公上天帮说好话。

还有一种传说,因灶王公是忌荤吃素的,过年时各家各户都弄大鱼大肉,不合它的口味,顺便上天去徊避一下,避开这荤腥的熏染。它辛劳了一年,要上天走了,所以在它临行前送一送,祝它一路平安,来年按时回来。上天汇报民间事也好,避荤也好,反正一年一次接送已成了几千年的民间民俗,年年如此。

送灶之后,便准备过年了,打扫房间,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打扫庭院,欢欢喜喜地迎候春节的到来。年后各家还要接灶,把灶王公再接回来。

贴春联  

融安贴春联在民间盛行于明代。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楣旁,用以压邪,谓之“桃符”。到了明代,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从此,春联代替了桃符。又因古代传说中春节出来伤人害畜的猛兽“年”怕红色,故采用红纸写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红纸对联从此便成为过年习俗。除了在大门、小门贴上春联外,还有在牛栏门上贴“大武得力”,猪栏门上贴有“六畜兴旺”,鸡栏贴上“姜太公在此”,楼梯贴“步步高升”,米缸米桶也贴着:“五谷丰登”等等。屋内屋外贴上许多对联图个喜庆,以求去邪,保佑家庭平安吉祥。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贴门神  

民间贴门神,据说也是起源于挂桃符开始。在唐代以后,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两位“门神”。每到春节,人们便在大门上张贴两人画像驱灾压邪。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每夜在寝宫之外都有鬼魅呼号。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情况后,主动请求为太宗守门。从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稳。他不忍心让两位爱将一直守下去,便请画工将他们两人的像画下来,贴在宫门上,以驱鬼避邪,这就是门神。自此以后,尉、秦两位大将便被民间奉为门神,年年张贴年年更换一新。

贴门笺  

门笺,(利市)亦称吊笺、挂签、挂线、挂千、吊千儿、花纸等。“千”也作纸条儿解,是我国传统的住宅装饰物,一般都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裁成长约1尺,宽约7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下呈穗状。每逢春节或其它喜庆场合,粘贴于门楣上,称作“喜笺”。也有贴于门户或堂屋二梁上,作辟邪吉庆之用。镌文则换成“百无禁忌”、“姜太公在此”之类。

过年舞龙  

每年初一开始,长安、大将龙妙一带,舞龙(调龙)前,先需到河边举行祭龙开光典礼。所有彩灯全部点亮,顿时岸上锣鼓声顿起,随之翩翩起舞。人们争先恐后的前来观光,十分热闹。开光完毕,接着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庆贺新年。

龙妙村舞龙历史悠久,过去舞龙,舞到每一户时,如果不摆花红,舞一阵后,放几封鞭炮就可以辞别离开了。如果是主人大门外设案摆上花红,就没那么简单了。要唱龙歌,主家不会唱自有老歌手帮唱,一唱一和,此呼彼应,唱起龙歌,翩翩起舞。隆隆的鼓点声越击越激烈,悠扬的歌声越唱越高亢,载歌载舞。龙歌,是以山歌和民歌为主,生动活泼,饶有风趣。歌词是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丰岁祥”等,含“吉利”之意,舞龙一般舞到元宵节。到时,就要到河边送龙归海,又叫“烧龙”。入夜在河岸上摆上三牲,点上香烛,霎时间,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响彻云霄,伴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送龙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龙须剪下带回家,系于家中禽舍上,可以使家禽不感染瘟疫及疾病。

过年舞  

过年期间经常有舞狮表演和拜年,壮话叫“跳龙”,桥板一带 “龙”的头为纸浆塑成的狮头型,“龙”身由各色小三角彩布缀成龙鳞状,由一个人表演,另由一人,头带猴形面具,手甩小沙包,叫“小脸”,与“龙”配合,做些好笑的动作并在前面开道引路,配乐有锣、鼓和钹等,一般在初二或初三,“跳龙”队会在集市上给各商铺拜年,有的还表演叠罗汉、穿火圈、舞钢刀等技艺,到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围观的老少水泄不通、十分热闹。此后,跳龙队还走村串寨,逐家逐户给百姓拜年,祝愿百姓新年吉祥,五谷丰登。

此外,送“春牛”也是本地过年的习俗之一,过去多由守庙之人派送,所谓的“春牛”即是一张油印的小报,上面除了有由耕牛诗书写成水牛之形状图,还印有这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大偷修日等内容,,供在生产生活中参照,送“春牛”的人进屋之后用壮语念诵一段祝福吉祥的歌谣,主人会送上一元钱,有时也赠一竹筒米为谢礼。

端午洗药澡  

端午洗药澡古今均流行,民间有“一浴消百病”的说法。端午日,依其所产,采草药数味煎水浴身。常用的草药有菖蒲、艾叶、大力王、茅根、竹叶、桉树叶、苦藤、柚叶、黄皮果叶、枇杷叶、路边青、三叉虎、田基黄、葫芦茶等。佩香包:以彩布缝制五香囊成三角、猴、虎等形,内置木香、朱砂、雄黄、桃叶、艾叶、菖蒲、臭丸等药物,供儿童和妇女佩戴,意在避邪。

端午采草药  

群众视端午为“药王生日”或“药王晒药日”,认为是日百草皆成药,并以为端午正中午所采的草药疗效最好,称“五月五日午时药”。为此,每年端午来临,医家及略识草药的群众均上山入林采集草约,或拿回家晒干加工备用,或拿到圩场出售,名为“药市”。融安县城著名的“端午药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六月初二  

这天为民间的儿童节,孩子的奶奶或母亲会在这天早上帮孩子“迎魂”。祈盼孩子健康,茁壮。“迎魂”时取孩子一件干净衣服,(家中孩子多的每人都要一件)和一些零钱一起放于竹匾中,另用一只碗盛上外婆或干父母送的米煮成的饭和蛋,也同放于竹匾中,然后在大门边或到井泉边,轻声念唱“迎魂”的歌谣,“迎魂”之后让孩子穿上用来迎魂的衣服,那些零钱则给孩子拿去买糖吃,“迎魂”活动一直到孩子十五六岁之后才停止。

中元节放河灯

旧时长安及大将龙妙村,还有放河灯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也称“鬼节”。这一天晚上,人们涌向河边沙洲,观看放河灯的热闹情景,天黑后,在锣鼓咚咚声中,燃放鞭炮,烧香点烛,摆上供品,顿时香烟缭绕,气氛甚为热烈。接着,村民们划船到河中心,将用五色纸扎成的五彩缤纷的小灯笼,点燃着烛一只一只在江面上,随着水流在水面上飘游,时而悬波冲浪而跃,时而随波落入波谷。金光闪闪像红莲花朵朵盛开,放在夜色的江面上荡漾,最后一盏盏河灯浮游到大坝洲尾才熄灭。

接着,给野鬼撒水饭和斋粑,以祈平安。

坡会  

坡会(会期)是本地区的一种民间集会,以对情歌为主要内容.会期这一天,各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往集市中心,欢聚在一起对歌。由于村民兴致,往往要唱上几天几夜方才罢休。在坡会上,每组由一对妇女和一对男子组成,互相对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现代版的坡会已不在坡上举行,而是在集镇上的繁华地段开展。全县比较大的坡会会期是;大将龙妙街二月十六,板榄街三月三,雅瑶街三月十五,雅瑶黄金街三月二十四。

附:

一、龙妙“会期”

为了纪念龙妙新街成立和粤东会馆建馆缮落成,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和三月初三定为龙妙一年一度的两个会期。届时,街市非常热闹,长安和附近的客商早就在街上订下铺面,经营饮食、布匹、百货等买卖。一租就从二月十六到三月三才结束。

会期前,村里忙搭戏台,扎花炮,作好会期的准备。客栈里住满了四方来客,村民家里也住了远近而来的亲朋好友,目的是凑凑热闹,看戏、看抢花炮,饱饱眼福,也顺便走亲访友或回娘家。

会期的早晨,在进街的几条路上,开始有了行人的蠕动,逐渐增多,三五成群地拥进街市。到了中午,街上挤满了赶会期的群众,密密麻麻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各种“节目”也开始登台亮相,有桂戏或彩调的演出,有木偶戏和西洋镜,有卖膏药耍把戏的,有猴子耍绵羊的,有扯牌看相,赌红鱼蚂拐的,也有赌字花、转陀螺宝、扯红蛋、卖玩具的……等等,摊位摆满了街头巷尾,物品应有尽有。整条街市凫趋雀跃,人声、笑声、叫卖声汇织在一起,成了人的海洋。

时针指向下午两点,开始放花炮了。村民先抬着花炮游街一圈,接着一帮帮的人群拥向屋背旱田,参加抢炮的青年小伙子三五成群,更是激动不已,脱鞋挽袖,束衣扎裤,交头接耳,指指点点,摩拳擦掌,在议论着不可告人的战略战术。看热闹的观者如云,这一堆那一撮,站在高处谈笑风生,等待着一场精彩的表演。儿童们更不示弱,因身材矮,怕看不到花炮爆炸炮圈升空的精彩场景,他们有的爬上树杈,有的坐在屋顶,有的骑在大人的肩上,居高临下与大人们分享那一瞬间难得的场面。这时,整个田塅毂击肩摩,人山人海,一片欢腾。

人们玩了个上午,享够了眼福。下午,已是饥肠辘辘,为享口福,奔向各个饮食摊点,有粉类、饭肴、有油炸、米糕、有云吞、饺子、有糖饼、面包等,品种繁多,花色新颖,任你挑食。

晚上,又是一番别有洞天。当暮色刚刚降临,远近的山民又一次拥向街来,他们扶老携幼,手抱肩背,提着火把、灯笼、电筒、松油灯来到戏场,欣赏桂戏或彩调的演出。什么:“水淹金山”、“薛仁贵征东”、“空城计”、“三气周瑜”、“杨家将”、“三打白骨精”、“阿三戏公爷”、“王三打鸟”、“三相亲”等优秀的传统经典剧目。

会期的赌场,更是热闹,除了小型的大字牌、麻雀牌、天九、麻将外,还有七八台的“落地红”(赌鉴子),通宵达旦赌着不停,常有人倾家荡产子散妻离。所以,在旧社会民俗里有精华也有糟粕,有文明进步也有污泥浊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悲伤。

二、板榄"三月三" 风情  
    "三月三"是板榄镇的传统"歌节"。这一天,各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往镇里的集市中心,欢聚在一起,共品 "文化大餐"。 素有"山歌之乡"美誉的板榄,"歌节"从清朝开始形成,当时称为"坡会"。由于村民兴致勃勃,往往要唱上几天几夜方才罢休。在坡会上,青年男女以歌传情,以歌会友。长辈们往往也不甘示弱,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歌喉和智慧,唱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场面的气氛变得十分热烈,喝彩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在坡会旁边,摊贩云集,商贸活跃。如今板榄的三月三对歌已不在坡上举办,而是在镇里的繁华地段开展,每年都邀请柳州、三江、融水、罗城、金秀、鹿寨等地的"歌王"来与板榄"歌王"同台演出。
  除了对歌这一重头戏,板榄还有"抢花炮"、"抬台龛"、唱戏、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板榄,有着独特的民俗,有着醉人的风情。如今由于交通的便捷,板榄的三月三歌节方便了更远的朋友们前来相聚。板榄的歌节也融入了一些其他更受欢迎的文艺节目。一碗浓浓的油茶,一壶醇醇的米酒,一杯甜甜的罗汉果茶,让你醉在板榄,醉在三月三……

抢花炮  

抢花炮是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区人民最隆重的会期必有的节目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会期,村寨四周的群众翻山越岭前来参加,观看热闹。

花炮由专人制作,分炮筒、炮架、炮圈3部分组成。炮筒是一节长30厘米,直径约7厘米的竹筒里面填充火药(硝)。炮圈里面是个铁环,外用各色丝线包扎。中间仅能容下一个拇指的孔。炮架是用竹条扎成后,再用五彩色纸裱糊,是花炮的外衣,周围披红挂绿,彩带迎风飘扬,十分醒目。

放炮前,人们抬着花炮游街,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众人的簇拥下,到达预定地方后,便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完毕,开始点火放炮。当指挥员一声令下,立即点燃引线,刹那间,“砰”的一声巨响,火炮的冲力将炮圈冲向天空,当炮圈坠落时,参加抢花炮的健儿像离弦之箭,向炮圈坠落的地方奔去争炮圈,谓之“抢花炮”。跑得最快的人刚刚捡到炮圈,后面的人就立即簇拥而上向他扑去。霎时间人们扭成一团,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互相争夺炮圈。围观者的呼喊声、掌声响成一片,气势壮观,引人入胜。抢夺炮圈时,按规定可以相互挤、抢、护、传、拦,但绝不许踢、打,犯规者立即取消。抢得炮圈者送到粤东会馆北帝爷神像前跪拜,便为获胜者。获得头彩后, 大家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其后优胜者将炮圈带回家,按照传统习惯,第二年再制作一个新的炮圈,在节日的当天送到现场。谓之“还炮”。

婚俗  

新中国成立前,青年男女的婚配全由父母主宰,绝对禁止有血统关系的、同宗五代以内的男女通婚。男方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就请媒人上女方家说媒。女方父母同意后,就用红纸写上姑娘的年庚,交与媒人带给男方男方得到姑娘的年庚后,即请“阴阳先生”推算,以男、女两命不相克为吉。此称为“八字”合了,男方即择日请人带酒、肉等礼品到女方家定亲。定亲后,一切迎娶事宜,皆由媒人往来说合,临近婚期12个月,男方需要派人又带上酒、肉等礼品到女方家,把婚期着重告诉女方。

姑娘在定亲后到出嫁前的时间里,必须赶制礼鞋,未婚夫家里每人1双,未婚夫的父母若已故,也要做一双简单的鞋,将来带到夫家去烧化。姑娘亦为自己制作多双鞋,以显示自己聪明能干,姑娘的父母,在接到男方的聘礼、聘金后,即开始置办被、帐、衣服、及箱、柜等嫁妆,富有者还给女儿陪嫁耕牛、田契、山契、、金银首饰等。但不论贫富,绝对不以钟陪嫁,亲友也不会以钟作为礼品(忌讳谐音“送终)。新中国成立后,”合八字“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已不存在,恋爱成熟的男女青年,双双到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后,自己商定结婚的一切事宜。嫁妆也随着时代更新款式,有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太阳能、汽车、房子等等。

结婚当日,一般男、女双方都举办酒席宴请宾客。迎亲时,各种礼品都必须2人抬着,一示恭敬有礼,二示好事成双。早饭后,一行迎新队伍热热闹闹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进中餐(盛宴)后,与女方的送亲队伍一起,拥着新娘热热闹闹回到男家,一般都于傍晚回到家中,若路途较远无法在一天内来回的,迎新队伍于婚期前一天到达女家。在县境东北部,新中国成立前迎新男方在迎新队伍出发前负责管礼物的人(本地人称为“库房先生“)要为迎新花轿拟好一副花轿的上联(多为赞赏自己家乡的人、事、山、水),用大红纸书写巾在花轿的左侧。女方的”库房先生“要把下联圆满对上(气势一般都超过上联),亦用大红纸书写好,巾在花轿的右侧。这副花轿对联由男、女双方分别拟上、下联,显示了两地人民的文化水平和聪明才智。

迎亲的花轿回到男家正门门口停下,新郎的父母上楼(或其他屋内高处)回避,新郎拿着花轿锁匙,先在花轿门上访敲打三下,再在花轿下方踢三脚(表示今后妻子只有服服帖帖,否则就要挨拳打脚踢),之后,才打开轿门。这时男方立即有一位妇女走来搀扶新娘下轿,与新郎现进堂屋拜堂,然后入洞房,迎亲仪式结束。结婚当晚,新娘、新郎不同居,次日,在弟妹或侄辈的陪同下,双双回娘家“转脚”,午饭后返回男家。此后,每年正月初二、端午节、中秋节等待较隆重的节日、娘家老一辈人的生辰纪念日或娘家人有重大婚丧事件时,才夫妇双双回娘家探亲。

新中国成立后,不使用花轿。但在农村“拜堂”仪式还有许多人沿袭,在城镇,此仪式则已取消。

男到女家结婚落户,本地叫“上门”或“入赘”,其迎娶习俗如上述,但男女倒置。

丧偶者有续弦或再嫁的自由,且有自行选择配偶的权利。配偶健在而离异的妇女,本地叫“生人妻”或“二度花”,受人歧视,不准在白天出嫁,不准在原夫家出嫁,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才改变。

家庭。为一夫一妻制(但新中国成立前,也有一夫多妻的家庭)。家庭中,如果有女孩也有男孩,其男孩都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祖业,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女孩则都嫁出去。如果家庭只有女孩,女孩长大后则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祖业,结婚后所生的子女,有随父姓的,也有随母姓的。

“上门”的男子,汉族称为“姐夫”、“妹夫”、“姑爷”,意即外人,虽然同样享有继承权,但常被族中兄弟歧视,刁难,排挤,有的“上门郎”不得不在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或之前,带着妻儿回原籍,故有“上门郎,板凳扛,上门三早拐婆娘”之说,因而,汉族中“上门”的极少,尤以县境东北部更少。

夫妻结婚多年不生育而接纳兄、弟或别人的孩子抚养,养子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与亲生儿子同,再婚夫妇与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亦与亲生父母子女的本利义务同。

不受是什么因素组织起来的家庭,其家长一般都是家庭中辈份最高,年龄最大,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男子,若家庭中没有这样的男子,家长的职责才由妇女承担。

丧葬

实行土葬,老人死后,一边请人向亲友讣告,一边把死者移于地面席上(下凉席),由其子女为其梳洗、更换新的衣帽鞋袜,然后把死者装入棺材内,盖上棺盖(但不盖严),把棺材置于堂屋略偏一旁(男于左、女于右),紧靠棺材设灵堂。新中国成立前,要请“风水先生”“择日”、“看地”(选墓地),请“法师”到灵前诵(本地叫打道场)。打道场的时间少则一个晚上,多则357天,视死者家庭经济状况,由死者的亲属决定,死者若为母,打道场的时间又在世界上33夜以上,其子女还行“拜血盆”之礼,以示报答老母生、养、育之恩。除打道场外,在送亡者上山埋葬的前一天晚上,还行“开祭”。祭有堂祭(家祭)和客祭(乡祭)之分,先开堂祭,由亡者长子率领全体晚辈(孝子)主祭,祭文内容是叙述亡者一生经历、创业立业的艰难、抚育子女长大的功绩,以及子女晚辈对亡者深切怀念和恸悼的心情。接着开客祭,由当地一个名望较高的人主祭,祭文内容是叙述亡者平生对当地所作的贡献、和友、邻对亡者的哀悼。开祭时,在灵前摆上香、烛、熟鸡、熟肉等供品,由主事司仪读祭文(喊祭),读到极悲之处时,读祭文的人哽咽,亡者家属痛哭失声,其余听者或啜泣,或潸然泪下。

次日凌晨,移开棺盖,让亡者亲属一一向遗体告别后,盖上棺盖,用漆密封,县境东北部和南部潭头、大良一带,在破晓时送灵柩上山,县内其余地方在中午时送灵柩上山,上山后即行埋葬,筑墓,墓略长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县城附近和本部地区,在做好坟墓后,亡午家属立即带上香、烛、纸钱、熟鸡等到墓前敬奉,谓之“复山”;县境东北部和潭头、大良一带在做好坟墓后的第三日到坟前敬奉,谓这“敬三早”。 “复山”、 “敬三早”后,丧事就千结束。如果“风水先生“说亡者死的日子犯了某某忌讳,不能即日埋葬,就要把灵柩放在墓井边,待数月甚至数年后,再择日埋葬,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已不存在。

死者这青年、少年,一般都没有棺材,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的样子(火板)殡葬。死者家属略用酒肉祭墓后即日埋葬,埋葬后,县境东南部、西部不复山,县境东北部不敬三早。

死者若为小儿,一般用草席卷包草草埋葬,即死即葬。

有些已逝多年的老祖,其晚辈为了清明扫墓方便或迷信“风水”,买了特制的坛子,将祖先坟墓掘开,检出遗骨装入坛子,移埋葬于新选的墓地,谓之“捡骨葬”。

诞生礼仪

母以子贵是本地妇女所执的思想观念,一度将儿子多的称为“命厚”,儿子只有一个者说是“命薄”,没生儿子的叫“命孬”。以前,民间一般顺应自然,很少采取避孕措施,对于结婚数年不生育或只生女儿时,到佛前许愿或到巫婆那儿询玄都是求之常用的方式。妊娠无特别戒忌,一般在邻居家串门时忌坐靠大门边,以及神龛前。对于怀孕通常谓“上身”或“双身”,对孕妇,背地里叫“绿眼婆”。产妇生产时,多在平时睡的房间内,生产的姿势一般为蹲式,助产人是产妇的婆婆或是邻居中老年妇女,因是临时充当,无特别的称谓和谢礼。生产是被看成不吉的事,在坐月子期间,产妇不可到邻居家串门,产妇须在婴儿满月回娘家“卖月”之后,方可进别人的家门。新生儿称作“红崽”,用温水洗后抱上床,双胞胎则谓“双生崽”,对于怪胎一般不予声张,常于尿桶中溺死后弃于僻静处,婴儿的脐带称“内肠”,用布包好藏于衣柜中,若有多个子女,则将“内肠”放在一起,这样兄弟姐妹才彼此疼爱。胎衣称为“伴肚”一般埋于园里或栏内厩肥中。婴儿出生后不做洗礼、割礼,通常只用一根红线捆在婴儿的胳膊上,叫做“掏手”,说是这样长大后才不会手脚多,才会守规矩。婴儿的上衣为和尚衣或对襟衣,一般不穿裤子,而是用“抱裙”(一块长方形双层布片)在腋下包住下半身,用棉绳系住,婴儿到满月后就剃光头,以后有时会在脑门留一小块头发,称“剪锅铲头”,婴儿年龄,一般按生肖和虚岁计算。婴儿的命名,忌与长辈相重,男孩子须在名字中嵌入表示辈分的字,即辈系诗中的字。婴儿的喂养,主要用母乳喂养。过去常配以大人嚼碎的饭来喂小孩,近些年多配以用大米磨成粉加糖蒸成的软粑喂孩子,多现蒸现喂,婴儿长到四个月才给吃肉,多是剁碎或撕细后拌饭喂给孩子吃,满岁了才可以吃鸡(肉)。孕妇产后坐月子,门外不做任何标示,丈夫照往日生活,产妇须休息,静养,忌长时接触冷水,如到泉边洗衣等。不宜到邻居家串门,家人会尽量备上鸡、蛋、猪蹄等营养品犒劳产妇,杀鸡时,产妇只吃鸡身,鸡头、爪、内脏,鸡血则另锅煮给家人吃,产妇坐月子期间,忌同丈夫行房事,如不遵守,双方均可能得“干痨病”,该病不仅难治愈,有时会要了人的性命,而且背地里还遭人耻笑。

婴儿出生后通常要送些猪肉给产妇的娘家报喜,第三天早晨则设宴请家族内年长的妇女聚餐,称“做三早”,被邀请的人会赠些鸡蛋或礼金给产妇补充营养。在婴儿满月或是二十八九天,多数选在农历的双日,少数人请阴阳师起课择日来办“满月酒”,办满月酒这天,婴儿的我外婆会“做担子”送“背袋”等婴儿用品,还要包百来个三角粽,在酒宴上用来分发给前来“吃酒”的人,有小孩随大人一起来吃酒的,还每人发给几毛钱。十年前亲人朋友在吃“满月酒”时,都会带上数斤大米、一套小孩衣服或二尺布,近些年则只重礼金。办满月酒后,产妇会带上婴儿(多让邻居的小妹或是丈夫背)回娘家住上一两天,称“卖月”,回来时,产妇的母亲除送其它回礼,还须送两只六七两重的小鸡,称“伴袋鸡”,回来后继续饲养。婴儿百日不做何何庆祝,到满周岁时,其外婆会带上婴儿车,童衣来道贺,“抓周”就在周岁生日这天早上举行,在祭祀家龛之后,将尺子、剪刀、鸡霸腿还有笔,书本等物品置于竹匾中,然后将幼儿抱至匾前让他或她自己抓拿,壮话叫做“gao”,如孩子拿起笔或书本,预示小孩长大后是个爱读书、有学问的,若是拿起剪刀、尺子,将来会做裁缝、当老板,余此类推。

剪花

除了满月酒,本地以前还有为幼儿举行“剪花”的习俗。通常是孩子有数月或两三岁大时,择良辰吉日举行。到时张灯结彩,每道门都贴上鲜红的对联,亲朋好友都前来道贺。“剪花”仪式须由道士来主持,先行“剪花”,即 彩纸剪成条状,缠绕于香芯上而成,共做九根,插于装满米的量米筒内,放于神龛前与其它供品一起祭祀。接下来做“解六害”,解六害须邀六位年长的妇女参加,在堂屋中与道士围坐成一圈,每位老太太面前放一团蒸糯米饭和几个三角粽 (事后可拿回家,但忌给家中小孩吃),中间放一碗由幼儿的外婆送的鸡或猪肉,道士摇着铃铛念唱解六害歌谣,六位来老太太相与配合应和,每应和一声即吃一块肉,歌词有问有答,妙趣横生,前来道贺的亲朋围观同乐。剪花之后,留下的“花”由父母收藏,须用几粒长而大的大米与“花”放在一起,包好,放于衣柜中,每年的六月初二拿出来祭祀,称之为“供花”,供后换上几粒新大米收好,一直到孩子十五六岁后将花弃于大树之下。一般头胎孩子“剪花”时做酒请客,此后出生的孩子,剪花时只剪三根,叫“添花”,也不设宴做酒,只是外婆等近亲前来道贺。新中国成立后,在破四旧中,剪花礼也被禁止。在本地,花一直是婴孩的代名词,白花指男婴,红花指女婴,如连生几胎女婴之后生了男婴,通常会说这次换了花,如头两胎是女婴,常说是红花先回。近些年,如有婴儿久病不愈,常在巫师的参与下为孩子行“剪花”礼,平常在每年的六月初二,均以外婆或干父母送的米和蛋为孩子们“迎魂”,“迎魂”时取孩子一件干净的衣服,家中孩子多则每个人都要一件放于竹匾中,还放一些零钱,一些生米一,一碗饭上面放几个蛋,在六月初二这天早上,由孩子的奶奶或父母在大门边,有时也拿到井泉边,焚香,念诵“迎魂”的歌谣,歌词内容大同小异,匀为当地的“壮话”,一般词开头的大意是:婆米迎魂归,舅米迎魂回,回你脚底住,回你腋下睡,高似竹,壮如树,美如天上星,亮如天边月…….一边唱一边不时的撒一些大米,迎魂,后及时让孩子吃蛋穿上衣服,迎魂仪式年年举行,直到孩子十五六岁才停止。

二月初一至初三

融安县的壮族老年人死后第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第二年的二月初二、第三年的二月初三都要进行墓祭。分别称“做二月初一”、“做二月初二”和“做二月初三”,除“二月初二”只有死者子女带上供品到墓前祭祀外,“做二月初一”和“做二月初三”时,村里的乡亲,以及外村的亲戚都会参加,每人带上一斤鲜猪肉或一只公鸡一对红蜡烛一些香和纸钱前来缅怀祭祀亡者。届时,一队人随死者的子女(做二月初一须带上孝巾和孝带)到墓前供奉,坟周围插满蜡烛、香,同时还须拿一只公鸡到墓前宰杀,用鸡血淋于墓的四周,称“定地界”,墓前上方码上(用土块压数排)纸钱,墓顶挂一束剪成条的白纱纸,做二月初三时墓上才能添新土。前来做二月初一或二月初三的人,一般不留宿,扫墓回来吃过饭后便回家,死者娘家的人带来的猪肉、鸡须弄熟后回赠给他们,其他人只赠几个糍或饼做谢礼。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往扫墓。

信仰

本地人崇信天地、关羽、莫一大王以及祖先等神灵。祭神的时间,一般在各个传统节日,如过年、元宵、清明等节日以及家中有喜事时,到庙中祭神,则在农历的初一或十五这天清晨。祭祀地点,一般节日只在家中神龛前。家中神龛,壮语叫“阳画”,设在堂屋内正对大门的屏风或干墙上。下方摆八仙桌,有些人家还摆香几。祭祀时,将若干根香(根据家中门的多少)点燃,双手拿着在神龛前鞠躬三下,然后将香插于香炉内,一般插三或五根香炉两边的香座(用泥制成)各插一根,八仙桌下插一根。余下家中每道门都插一根或两根(分插于门的两边)家中有大灶的还插一根于灶后方。插香完后,即摆上供品,在八仙桌上靠近神龛的地方摆三或五个酒杯或调羹,每个酒杯的右边摆一双筷子,八仙桌中间摆放鸡,猪肉等供品,最外边摆三或五饭碗(每碗只盛一小勺饭)。待香燃烧过半时即烧纸钱,“阳画”前烧七或九张,其他每处烧一或三张,纸钱燃将尽时,拿祭祀的酒杯洒一些酒于纸钱上,祭祀即告结束。其他如供天等祭祀,一般只烧五根香,其余与供“阳画”相同。

祭祀的器具

祭祀的器具一般用平时家常用的碗筷,也有人用专备的新碗筷,祭品有猪肉、鸡、鸭。猪肉切成寸余宽,四五寸长条煮熟盛于碗或盘中供奉,(大节日常以猪肉、鸡和一个鸭蛋来祭祀,称“供三牲。”有时也以整个剔去骨头的猪头来祭祀,鸡和鸭则须整个供奉,在清洗时不可将胸脯切开,而是在颈根和臀下部各开一小口将内脏取出,煮时将头摆到鸡的身上,两爪须先在爱与大腿相连的关节前面划一刀,再往鸡臀部折弯,供奉时将鸡的头颈部对准神位,内脏、血于锅中煮后一起供奉。其它供品如水果、糖、饼、糍则无大讲究,一般每样供单数。家中神龛均不设神像,只用大红纸写上神祖的牌位。然后于大年三十这天帖(换)于神龛内。最近两年,有少数人将神位写于镜筐内挂于神龛里。牌位的写法,一般匀为竖写,每行的字数讲究要合黄道,黄道常分成数种,本地常以“刀撇黄道”为参照。即以“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来推算,在带有走字底的字(数)为“合黄道”如五、六、七、八、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九、二十等匀为合黄道,牌位的书写内容因姓氏和各村屯供奉的社神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中间一行多用较大的字体写上“天地君亲师位”两边以较小的字体写上其余诸神的灵位。

衣、食、住、行

汉族,新中国成立前成年男子一般穿唐装,女子穿大襟衣,男、女均穿大管裤。现在除小部分人袭唐装、大襟衣外,男子冬穿西装、夹克、棉衣,夏天穿衬衣等各类时装。女子冬穿西装棉衣、夏天裙子等时装,人们基本随时代更换各式流行时装。

主食为大米,农闲时辅以芋头、红薯等杂粮,一日三餐,有时四餐,杂粮一般只在上午或中午食用,红薯和芋头多整个煮熟后边去皮边吃,芋头常蕉上用酸水或番茄和葱等做成的蕉水再食用。饮食时间安排,早晨起床洗漱后即去做工,到上午10——11点钟时吃早饭,下午2——3点吃午饭,晚饭冬春季6——7点吃,夏秋季在7——8点钟吃;吃三餐即在早才晨起床洗漱后吃一餐再去做工,本地人叫“过早”,过早一般吃前夜剩余的饭菜,也有煮米线或面条来吃的。早餐、中餐食粥、杂粮或干饭,晚餐只吃干饭。食具有瓷碗、碟、筷子、瓷调羹、瓷杯等。本地人的口味不一,有偏爱吃辣的,“米辣椒”、“指天椒”是这些人的最爱;也有爱吃清淡不沾辣的,因此,一般酒宴上的菜都少放或不放辣椒,而是另外用辣椒作蘸水。烹调一般不放糖,夏天则爱用酸菜来“送”粥。作菜用的素食有:青菜、豆角、黄瓜、苦瓜、笋等各种蔬菜,荤菜以猪肉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圩买一次(三日为一圩日),家庭较贫困的三或五圩买一次猪肉,一般人家平时极少买鸡、鸭、鱼、牛肉等荤菜,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宾客时才买,或宰杀家中养的鸡、鸭。除了新鲜猪肉,腊肉也是春夏季日常或待客的主要肉食。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上、中旬,即家家买猪肉制作腊肉,少则腊三四十斤、多则腊七八十斤,也有将自家养成的肥猪杀了全制成腊肉。

农村的生活都比较忙,咸菜自然是日常常备的佐餐小菜。本地人爱吃的有刀豆辣椒酸和“豆糍”,刀豆辣椒酸用青紫将红的辣椒、嫩刀豆、糯米粥、生姜、食盐做成,将辣椒去柄剁碎,刀豆切成丝或小粒,生姜也切成丝,然后一起倒入大器皿中,加入两三碗糯米粥和适量的食盐拌匀,装进坛口有水槽的瓦坛中,六七天后即可食用,此后可适时添入辣椒,刀豆,隔一两天就又可舀来佐餐。“豆糍”在每年的十二月份大蒜长定后制作,先取黄豆(以前多用“猫豆”)三或五斤,煮至烂熟,然后倒出凉至温热,拌入酒曲放进竹筐盖紧置于秕谷中发酵,发酵过后(摸筐外不热时)倒至竹匾中晾上三五天,放入木甑中蒸煮1小时,蒸后再晾上数天,最后再蒸上两小时,倒出趁热掏烂,与切碎的大蒜、生姜和干辣椒粉、食盐拌匀即成,太干时添些白酒或酱油。可拿来下饭,送粥,有时也用来作盐水。

融安人过去居住的房屋多是泥砖(土坯)墙瓦的房子,有一部分是用黄土夯墙,盖茅草的房子,解放后,茅草屋逐步减少,近几年修建的房屋多数是火砖和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房子。

房屋物多数为910米长,宽4米左右,壮话叫“一供”房子,在中间砌一干墙(过去普遍用屏风)分为两间,两边的叫山墙,前后称为“末面”,一般建房都建两供或三供,有门的这供叫堂屋,前面的叫“堂屋中”,面积相对较宽,作敬奉神祖和接待宾客之用,摆有八仙桌、香几桌、独橙、懒板凳,(长5尺多,宽一尺余,高一尺二左右的长木凳),后面一间即称“堂屋后”,面积稍窄,用作厨房,设有火塘、小灶,有案板,各种炊具和橱柜,除了烧饭,也是平时用餐的地方。堂屋旁的二供用来做卧室,前面一间由“堂屋中”进出叫做“厢房”或前房,后面一间多由“堂屋后”进出叫“后房”。房屋又分为“地屋”和“架房”两类,“地屋”多建于地势平坦之处,堂屋中、厢房全是泥巴地板,而“架房”则建在斜坡地,房屋的前半部分“堂屋中”厢房都铺设木楼板,下面用来关养猪、牛和鸡、鸭等畜禽,大门外边面则铺砌多级石阶以便进去,不管是地屋或架房都另设一层木版楼房,通过木版梯子上下,用来推放粮食、种子等须要防潮的东西,家中人多的也兼做卧室,房屋的前后多用来推放柴草,厕所则建在村头或菜园中。

本地由于地处相对偏僻的石山地区,新中国成立前盗匪一度十分猖獗,房屋的防盗措施都很严密,大多数房屋都建成“架屋”式样就是出于防盗的需要,架房“堂屋中”的木(板)楼板都设有“天门”可通过木版梯子下去将牛栏门关紧,前门、后门、牛栏门都做成“插衣襟”式,即两门扇彼此象衣襟一样盖过另一边,这样可以防止坏人,用刀通过门缝来撩开或锯断门闩。此外为了安全起见,多数门上都设有两个门闩,下门闩还设有“拔子”,即门闩帮上安一指头粗的卡梢,插门闩时会自动落到门闩上的凹槽里,开门时,须先用一根指头伸入闩帮上的小洞内将“拔子”往上勾拔,另一只手才能将门闩退回一边。为了防止盗匪破门而入,过去前门后门和院门的门槛和门梁(桥)都凿有几个对称的寸余深的圆洞,可以装上一排二寸粗的圆木柱,门梁上也没有“拔子”,如今的栏门仍建有“九洞”(即直径约九寸的圆洞),九洞旁边常设有一两个用于射击的小枪眼,经济要宽裕的人家还在门楼边建堡楼,堡楼比一般房屋高出二层,高出的部分每层四面都设有“望门”和几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小枪眼,养狗看家也是本地人的习惯,因此,房屋的大门或后门边都设有一个七八寸宽高的狗洞。

房屋的选址多依山而建,具体的朝向多依据老宅或风水先生的建议而定。有开工仪式、安门仪式、过门桥、上梁、圆山等,各种仪式均以猪肉、鸡、酒和饭祭祀神灵为主。开工仪式,即在吉日良辰带供品到欲建房的地祭祀之后,由户主在事先标记好的“墙基”上的四角挖上几锄土,即为正式开工,同日便可请人帮工挖壕砌基;安门仪式也在选定的吉时进行,过去须同时安门槛和门框,如今常以木版订成门框的样子来代替,叫“留日”,待砌到该处时,再安上正式的门框;过门桥,是在砌墙齐大门的门框时,盖上一块承重的厚木版为过门桥(今多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木版),过桥除了祭祀神灵,须在门桥上正中间摆放铜钱九枚,也有用硬币的,将其摆成“才”字,另外要一本历书、一瓶墨水、一支毛笔和五谷(即大米、小米、高粱、玉米、小麦)。由砌墙的头匠主持,摆放将其砌在墙内,礼成后主人须向工匠们派送红包;上梁和圆山已被淘汰,近年极少有人举行这样的仪式。

家中有老人刚过世,三年之内忌建房子,盖房其间,凡事须忍让,禁止跟别人吵架,即使有人骂自己,也不能与之顶(还)嘴,这样方是吉利,盖房用的材料,如砖瓦、椽子等,忌用盖过门楼(院门)、庙宇、祠堂的材料,从其它房屋上折下的材料,一般都可再利用。此外,去送葬做坟未满一个月的人,也不宜请来帮工。

新中国成立前一般为步行和渡船,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普遍使用摩托车、电动车,还有火车、各类的汽车,也有渡船,步行的很少。

融安地图册

板榄镇

板榄镇地处融安县东北部,东北与桂林市临桂县、永福县及本县雅瑶乡毗邻,南接本县大将镇,西与本市三江县相连,北与桂林市龙胜县接壤。北部东岭村与三江、龙胜、临桂交界,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全镇总面积约421.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362.4公顷,其中水田1192.8公顷,旱地1169.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7577公顷(折563655亩,人均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2%。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168个自然屯,235个村民小组,人口约为23866人,居住有汉、壮、苗、瑶、侗、仫佬、回族等民族,东岭、官昔两村为瑶族村。镇政府设在板榄社区,距县城约42公里。

板榄镇村(社区):板榄社区 、木吉村、山尾村、四平村、沙江村  、江北村 、里鸟村、门楼村、麻江村、龙纳村、东岭村、泗安村、马步村、古龙村、拉叭村、拉谢村、蒙村村、官昔村

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财政收入561.2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00元。水稻种植面积1.79万亩,总产量预计达0.63万吨;甘蔗新扩种面积401.2亩,甘蔗种植总面积达到1151.83亩;全年造林面积11405亩。

板榄镇是融安县最大的林业镇,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是板榄大农业方面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7577公顷,其中针叶林面积17731.7公顷,主要树种有杉树、松树;阔叶林面积12800.5公顷,主要树种有枫香、荷木、酸枣、樟树、百花木等;竹林面积2302.3公顷,主要竹种有毛竹、假楠竹、蒿竹、甜竹、大头竹、苦竹等;经济林面积为3746.3公顷,主要有油茶、柑橘、金橘、沙田柚、板栗、八角等;森林覆盖率为86.13.活立木蓄积量1100388立方米,阔叶林蓄积量469338立方米,疏林地蓄积量5105立方米,每年出材量4万立方。板榄镇的工业、企业主要是竹木加工,现有竹木加工企业35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其中木制品主要有木衣架、杉拼板、指接板、杉锯材等;竹制品主要以生产竹席、竹筷条为主,以生产竹椅为辅。

大将镇位于融安县城的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有林面积32万亩,耕地面积27752.4亩,其中水田面积18033.8亩。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9个村民小组,共6261户。2012末总人口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2万人,有壮、瑶等少数民族1.2万人。

  

大将镇

大将镇境内长板、古雅公路横穿而过,水陆交通便利。以种植杉、松  油茶、果树、竹子为主,每年林业税收占全镇财政总收入的70%左右。全镇有林面积33万亩,年出产商品材2万余方。浪溪河、保江河两岸盛产篙竹。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5;生猪出栏5766头,牛存栏2180头,家禽出栏15.11万羽;造林7155,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亿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突出,投资1.2亿的大将梯级电站准备动工建设,投资500多万的大宅电站已蓄水发电。

大将社区、雅仕村、东潭村、才妙村、瓜洞村、董安村、保安、板茂村、古云村、太江村、龙妙村、合理村、富乐村、设洞村、大华村

2012年,大将镇金桔种植面积已4.8万亩,建成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金桔种植示范基地50多个,形成“长板公路”沿线10多公里的金桔长廊,全镇有“富乐园”、“浪花”、“黄金园”等金桔商标,建立金桔专业合作社35个。金桔年产量达5万吨,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全镇农民人均金桔单项收入超过4000元,金桔成为大将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金桔产业已成为大将镇优势主导产业。农民经纪人成功注册了“富乐园”、“浪花”、“黄金园”等金桔商标,其中“富乐园”通过了国家ISO质量认证,得到了广西出境检验检疫局出境果园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富乐园牌金桔被评为广西优质农产品,“富乐园”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2012年末,全镇建立金全镇各村的桔农组建了金桔专业合作社,到桔专业合作社35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入社金桔园2万多亩。

  

雅瑶乡

雅瑶乡位于融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分别与永福县的百寿镇、龙江乡和融安县的板榄镇、大将镇、大坡乡毗邻交界。全乡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贫困村3个。),105个自然屯,1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6万人,主要以汉、壮民族为主,兼苗、瑶、侗等民族。全乡通村水泥路覆盖率达88%,通屯砂石路覆盖率达99%。雅瑶乡是典型的林业乡,全乡有林面积29.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其中松杉用材林面积约7.741万亩,毛竹面积约6万亩。雅瑶乡有着竹木制品加工的传统,目前拥有木材加工企业6家,竹制品加工企业14家。全乡竹木资源丰富,耕地相对匮乏,有耕地面积1440公顷。雅瑶乡盛产金桔、罗汉果、八角、香菇、木耳、油茶、竹笋等土特产品,其中金桔面积约9000亩,金桔合作社12家;罗汉果面积约3000亩,罗汉果合作社2家。全乡有小学2所,卫生院1所。2012年,雅瑶乡财政总收入235万元,农民纯收入5800元。

雅瑶乡行政村:福田村  雅瑶村  大琴村  章口村  黄金村  苏田村  车平村  冠带村。

支柱产业。毛竹和竹木加工、金桔、罗汉果、油茶是雅瑶乡的支柱产业。

名优特产。雅瑶乡盛产罗汉果、八角、香菇、木耳、油茶、板栗、竹笋、金桔等土特产品,其中罗汉果和八角是雅瑶乡的特色产业。罗汉果:罗汉果被人们誉为“神仙果”,雅瑶乡是传统罗汉果种植基地。其果实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鲜果中含400毫克~500毫克)以及糖甙、果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等。目前,雅瑶乡成立了1个黄金罗汉果协会,共有会员40多户,建立了一个罗汉果种植示范基地,面积约200亩,2012年全乡罗汉果种植面积2280亩。

特色旅游。章口村西古坡屯休闲农庄屯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生态气息浓厚,自然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荣获融安县“十大魅力乡村”、柳州市第三届“十大美丽乡村”、“自治区生态能源卫生示范屯”、“等殊荣。

  

大坡乡

大坡乡位于融安县城东部20公里,北部与大将、雅瑶两乡相接,南部与泗顶两镇相交,东部毗邻桂林市永福县的百寿镇,西部连接长安镇,全乡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境内冬暖夏凉,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处良好的避暑胜地。 大坡乡由四条河水汇聚成一条大河,辖岗伟、下寨、同仕,治安、星上、星下、福上、福下、六局9个村委会,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56人,以壮族为人口为主,占总人口95%以上,素有壮乡之称。

大坡乡村名单:岗伟村、下寨村、同仕村、治安村、星上村、星下村、福上村、福下村、六局村

特产。油茶,大坡乡素有“油海之乡”的美称,全乡油茶林面积达19000余亩,年产茶油量40余万公斤,年产值200万元大坡乡优质板栗:大坡乡板栗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味甜、粉,果实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大坡乡板栗年产量约80万斤,党委、政府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建有板栗基地,享有“板栗之乡”的美称。以上,成为农村生态富民的绿色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

摆竹山原始森林。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东邻桂林市永福县寿城,南毗融安县泗顶镇,北靠雅瑶乡,西距融安县城40公里,离龙胜花坪自然保护区50公里,原始林区由一条南北向、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主峰海拔高度1270米,森林面积覆盖面积达6100公顷。原始森林、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森林栖息狗熊、麝鹿、黑叶猴、娃娃鱼、果子狸等动物和各种鸟类,境内植物区系组成丰富,种类繁多,除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外,各野生名贵花卉也随处可见,同时山内还蕴藏着山慈茹、三尖杉、紫金牛、半枫荷、全株、茅蒿等名贵药材。

犀洲岛。融安第一漂——南江漂流犀洲岛乐园:距融安县城约10公里,南江9.5公里漂流线,被誉为“融安第一漂”。乐园以休闲度假娱乐、生态郊野休闲、会议培训展览于一体,提供了一个汇集吃、住、行、游、购、娱的生态环境。最适合漂流时间为每年5月—7月。


长安镇

县城长安镇位于县境中西部,融江东西两岸,分河东、河西两片,镇人民政府驻河西和平社区。长安镇为融安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和东北分别与本县的大坡乡、大将镇毗邻,南与本县的浮石镇接壤,西和西北分别与融水县安陲乡、三江县丹洲镇交界。

全镇辖和平、新民、新兴、桔东、融江5个社区和泗朗、瑶送、安宁、木寨、珠玉、塘寨、保江、江口、寻村、竹子、祥多、银洞、太平、大坡、小洲、河勒、隘面、木樟、大巷、新安、大洲、大乐、和寨、红卫24个村委会, 131个自然屯,343个村民小组, 122个居民小组,现有总户数37267户,人口1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853人。境内多民族杂居,有汉、壮、侗、苗、瑶等12个民族,以汉族居多,桂柳话是主要方言。全镇耕地面积64573.1亩,其中水田41970.8亩,旱地22602.3亩。林业用地面积20290.7公顷,森林面积18615.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7%

全镇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和商贸为主。长安市场是全县最大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还拥有桂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融安综合批发市场。农业以水稻、糖料蔗、桑蚕、蔬菜、水果和畜牧渔业等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蔬菜、茶油、板栗、沙田柚、食用菌等,是县内的粮食、蔬菜、水果主产区之一,酸菜、小洲头菜、淮山是其名优特产。充分利用地处县城,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引导和扶持,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和兑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进得来、留得下、得发展。2012年,镇内有企业10266家(个),从业人员17450人。

2012主要经济指标:财政收入21867万元(含上划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49000万元,人均收入5852元,八角315     亩,金桔10500亩,甘蔗9900亩,沙田柚2070亩,水产养殖2949亩,水稻种植56724亩,全年造林7000亩,油茶新造林1400亩。

主要荣誉:一、201271日获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062010年柳州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二、201210月获柳州市委、市政府征兵办公室授予全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三、20121231日获自治区爱卫会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

名优特产

小洲头菜。融安地方传统特色蔬菜,味道鲜美,清脆爽口,储运方便。产于融安县长安镇(原大巷乡)小洲村而得名。由于其民间腌制、加工工艺独特而享誉区内外,久负盛名,深得人们的喜爱。小洲头菜种植已有近100年的历史, 2003年全面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2004年融安小洲头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首批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 2006年柳州福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小洲头菜进行精加工包装、注册了“冠泉”牌无公害小洲头菜,这些单位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2012年种植面水平积670亩,产量1910吨。

淮山。属薯类作物,又名山药,富含淀粉。食用部分主要是地下部伸长膨大的块根,其肉质幼嫩,香甜爽口。具有健脾、助消化、补虚劳、益气、祛痰的功效。中药方中常被当作强壮补品,是粮菜兼用及理想的“食补”。同时,利用其富含淀粉,加工成食用淀粉,商品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淮山的种植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长安、浮石两个乡镇,面积7600亩,年总产量15200吨左右。1990年后,通过品种不断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了产量与质量,2006年通过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2012年种植面积4609亩,产量1312吨。  

特色食尚。长安滤粉、滑滑粉、芙蓉酥、酥皮扣肉、网油烧炙、百花冬茹。

旅游。长安骑楼、大州生态度假村、泗维河风光、红茶沟原始森林公园。


浮石镇

浮石镇位于融安县城南部12公里,地属山区,距桂林139公里、柳州98公里、融水12公里。全镇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万亩,森林覆盖78%2012年全镇总人口3.22万人,境内居住苗、瑶、侗、仫佬、壮、汉等民族。浮石镇风光秀美,水陆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区位优势明显,镇内枝柳铁路、306省道、209国道及村屯路网交叉贯通。全镇辖12个村,即:浮石、长龙、木瓜、小律、起西、隘口、鹭鹚洲、泉头、东江、六寮、谏村、桥头,一个社区即浮石社区。

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14910万元,财政收入3364万元,固定资本投资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8元,粮食种植21540亩,甘蔗1716亩,种桑10100亩,水果8701亩,水产品954吨。

支柱产业

浮石镇是融安县的工业重镇,境内有冶炼、制糖、能源、建材、化工、竹木加工等企业40多家,其中凤糖融安制糖有限公司、桂海冶炼公司、万德七星水泥厂、美亚水电站等大型企业均坐落在浮石,占地1000多亩的浮石工业园区正在建设当中。全镇建有三个农贸市场,个体工商达687户,商贸繁荣,物畅其流。

  

泗顶镇

泗顶镇位于融安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是融安县的东南门,东距桂林市119公里,与永福县三皇乡接壤,南与桥板、沙子两乡交界,是两乡通往县城的主要通道,西与浮石镇毗邻,北与大坡乡相连,省道306横穿境内,交通便利,地理区域优越。全镇辖区总面积为276.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39.3公顷。

镇政府原所在地位于马鞍山、白面山、蜡烛山和元宝山之间,三条溪水汇合处,故取名泗顶,意为三条溪水四座山之顶。泗顶1950年属于融县六区,1952年属于融安县六区,1960年建立新街搬迁(现政府所在地),1984年改名泗顶镇。该镇地属石灰岩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丘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潮湿,年均气温17.8摄氏度,年降水量189.9毫米,土地肥沃,耕地面积1739.3公顷,森林覆盖率53.7%。镇内盛产竹木、板栗、柑果、香菇、木耳、薏米、笋干等经济作物,蕴藏有丰富的铅锌、铁、硫铁、硫磺及炉甘石、重晶石等矿产,其中以铅锌矿储量最为丰富,距镇政府仅2公里驻有原省区属企业泗顶铅锌矿。

现辖设9个行政村和泗顶社区,100个自然屯,10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9万人,集居壮、汉、苗、瑶、侗等民族,壮族人口占96%,为壮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是一个以粮为主,粮林矿并举的山区乡镇,每隔3天为一个圩日。

泗顶镇村(社区)。三坡村、儒南村、吉照村 、山贝村、 泗顶村、振彩村、上洞村、寿局村、马田村、泗顶社区

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财政收入581.3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7.4万元,人均收入5386元,甘蔗9480亩,竹木加工 5 家,水产养殖 460 亩,水稻种植 13500亩等。

名优特产。三坡无公害葡萄,2009年注册了“三坡”牌葡萄商标, 2012年种植面积816亩,产量530吨。山贝蜜桔。2009年全面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当年注册了“山贝”牌蜜桔商标,2012年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1500吨。西红柿。以马田村、山贝村最为出名。2003年全面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2012年种植面积2600亩,产量11000吨。山贝青蒿。2012年种植面积 2670  亩,产量 450 吨。

  

桥板乡

桥板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2949″~109°3817″,北纬24°4613″~25°0030″。东与永福县三皇乡接壤,西与本县沙子乡毗邻,南与鹿寨县平山镇交界,北与本县泗顶镇相连,距县政府驻地63千米。2012年末辖桥板、阳山、江边、二村、温塘、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10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    

全乡辖区总人口19821人,其中男性10856人,占54.8%;女性8965人,占45.2%;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19443人,占98.1%;汉族230人,占总人口的1.1%。瑶族22人,占总人口的0.11%;苗族43人,占总人口的0.21%;侗族67人,占总人口的0.33%。区东西最大距离13.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8.5千米,总面积232.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31.25平方千米,占99%;水域1.55平方千米,占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5人。

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财政收入1319.65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人均收入4567元,甘蔗1.2万亩,竹木加工6家,水产养殖480亩,水稻种植15780亩等。

特产。西红柿。以桥板村、下良村、阳山村最为出名。2011年全面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当年注册 “阳山”牌西红柿商标, 2012年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12000吨。香米。香米又名香禾米、香稻,为一种长粒型大米;系产地土壤及地下水含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微量元素所致。2012年种植面积 10200亩,产量3686吨。

旅游。古堡遗址。为桥板村民200多年前为躲避红头兵的残杀而建,从山脚通上山顶修建三道山门,易守难攻,在当时起到保护一方平安的作用。

  

沙子

沙子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东邻桥板乡;南连柳城县的太平镇;西靠东起乡、大良镇;北接泗顶镇。因河床干涸沙子多而得名。

沙子乡设有麻山、三睦、红妙、沙子、桐木、古益6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沙子村,距县城长安镇50公里。

沙子乡面积142平方公里, 2012年末。人口13931人,其中男性7128人,占总人口的54.4%;女性6012人,占总人口的45.6%。以壮族居多,次为汉族。讲壮话、客家话,通行西南官话。人口出生率为10‰,死亡率为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支柱产业。甘蔗2012年播种面积1408公顷,产量85200吨。

特色旅游。石岩屯。村寨依山而建,寨门楼古香古色;寨后石山中有走兵岩、燕子洞等10多个岩洞。洞内钟乳石结体千姿百态;寨前有一条河从燕子洞中流出,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有石桥,河中有鱼塘;整个景区天然地形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让游客们领略到别样的江南水乡风光。

  

大良镇

大良镇位于融安县的南部,北距县城45公里,南距柳州72公里,全镇总面积20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和1个社区(分别为湖洞村、良北村、山口村、永安村、大良村、和南村、龙山村、新和村、古兰村、石门村、新寨村、杨柳村、大良社区),共74个自然屯,2012年末总人口26744人。国道209线贯穿镇辖五个村民委,交通十分便利,历来是大良、浮石、东起、潭头、太平等五个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农作物以水稻和甘蔗为主。林业有松、杉、速丰桉,水果以柑橘、枇杷、沙田柚、葡萄为主,工业企业以方解石加工、木材加工和松脂加工为主。

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792万元,固定资本投资3.72亿元,人均产值18200元,人均收入6403元,甘蔗30351亩,柑橘3800亩,枇杷400亩,葡萄350亩,沙田柚300亩,方解石加工2家,水产养殖3100亩,水稻种植43010亩等。

支柱产业。甘蔗  大良镇是融安县第一种蔗大镇,现有种植面积30351亩,其中2012年新种2800亩,2012/2013榨季进厂10.8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县的四分之一。

旅游。石门仙湖景区,距大良镇7公里处的新和、石门两村。景区距离三柳高速公路出口13公里、距融安县城60公里。2008年,五位青年企业家联合投资开发旅游规划区的核心景区部分,4年来共投资5000多万元,把景区打造成“一个山水洞天的瑶池仙境,一个梦幻与现实间的世外桃源,一个都市人休闲的山野驿站。2012年7月,通过了国家AAA级景区评审验收,2013年石门仙湖景区力争升级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逐步成长为了南疆百越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旅游明珠。

  

潭头乡

潭头乡位于融安县西南部,面积176平方公里,距柳州市77公里、融安县城52公里,东北部与融安县大良镇、浮石镇相邻,西南部与柳城县龙头镇、伏虎华侨农场接壤,西北部与融水县和睦镇、融水镇交界。全乡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窄,南北长,形如美人蕉叶。相传,“潭头”二字因村庄在杨晚潭前而得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有潭头圩场的记载。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道光十一年(1831)、民国初年均属清流镇。民国24(1935)称潭头乡,民国25年属大良区潭头与东岭乡,1953年属第七区(大良区)1958年称潭头乡,1959年称潭头人民公社,1962年属大良区,1966年称潭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潭头乡。潭头乡人民政府驻地潭头村。

潭头乡全乡共有大岸、培村、红岭、龙城、东相、西岸、岭背、何洞、潭头、新林、新桂等11个村民委、72个自然屯。总人口2.34万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其中汉族居多,占83.2%,壮族占14.8%。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34944亩,其中水田28340亩,畲地6604亩;有山岭坡地12万亩,其中丘陵地1.5万亩,

潭头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和柳北总队第二大队的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会组织和革命武装,打击土豪劣坤和国民党反动的统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994118日,潭头乡被柳州地区行政公署划定为革命老根据地。革命烈士有梁林、朱世祺、莫秉凡等13名烈士。

经济。潭头乡的支柱产业有水稻、糖蔗两项,其次是林果业、畜牧业、桑蚕业、渔业;主要经济作物有个甘蔗、蔬菜、葡萄、马蹄、柑桔、油菜等。2012年末粮食种植面积5069公顷,总产量12707吨,糖蔗面积达19869亩,总产量72250吨,预计2012年末甘蔗总面积达1456公顷,总产量92300吨。

抗日挺进部队遗址。莫止凡同志故居——柳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据点,莫止凡同志故居位于潭头乡岭背村北山屯,大约有110年的历史,长约12米、宽约5米、高约5米,曾为柳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据点。岭背村北山屯莫氏祠堂——柳北游击队总部队所在地,莫氏祠堂位于潭头乡岭背村北山屯,离上述的莫止凡同志故居不到10米,建于乾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文革”期间被烧过一次,但经过修复,基本恢复原来的面貌。长约30米,宽约12米,高约4米。大岸村南岸屯祠堂——融安南区抗日挺进队部队旧址,位于潭头乡红岭村南岸屯南边的秦氏宗祠内。祠堂是一座三间式的建筑,砖木结构。建于清光绪16(1890)。抗日战争期间,融县抗日挺进队队部设在此地。楼上的砖柱留有队员的抗日歌谣墨迹,如“日冠猖狂起祸端,区区岛国呈凶狂;愿我同胞齐抗战,征兵入伍莫逃亡。”落款为1940315日。

  

东起乡

东起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全乡四面环山,地形多为石山,呈盆地状。耕地总面积9552.8亩(636.85公顷),森林覆盖率84%,其中水田面积7579亩。全乡辖5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共2593户,10372人。有壮、苗、瑶、侗、仫佬等少数民族783人,其中有仫佬族人口210人,是全县唯一仫佬族聚居地。东起乡曾是柳北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是革命老区之一。 2012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100.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2.1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45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39元。

东起乡是一个农业乡镇,农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在8700亩左右,总产量2968吨,近年来,大力发展原料蔗生产,现全乡种植面积达4512亩,2012年榨季进厂量达1.52万吨,占全年财政收入的3/4,另外速生桉、松杉等逐渐形成规模,速生桉面积2197.5亩,松、杉面积达7.5万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还有玉米、红薯、花生、豌豆等。境内蕴藏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方解石等。投资4.5亿元的白云岭风力发电工程已进场开展前期工作,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坐落在山峰上的发电机将成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旅游。铜板李花。每年到李花盛开的季节,市内外游客自驾交通工具慕名而来,2013年春,铜板屯共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古韵遗痕

古村——乐岗之“石头堡垒”。位于东起乡崖脚村乐岗屯,新中国成立前是东起一个大地主的家。